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慎中在天池寺的静谧夜晚,与同游者薛仲常共宿的情景。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于尘世忧虑的解脱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首句“在世多忧坐自拘”,点明了诗人身处尘世的烦恼与束缚,内心充满了忧虑。接着“微官未得惜驰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微小官职的无奈与不甘,似乎在官场的奔忙中并未找到真正的满足。
“因寻绝顶逃人迹,偶滞高斋减病躯。”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寻求心灵解脱的过程。他选择攀登高山,远离人群,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同时,寄居于高雅的书斋中,得以减轻身体的疲惫。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理发晨光窥石镜,焚椒夜气对香炉。”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清晨梳理头发时,晨光透过石镜洒落的情景,以及夜晚点燃椒香,对着香炉静坐的画面。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内心的平和。
最后,“一心生灭元无取,不语但应尔与吾。”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一切生灭变化都是自然规律,无需刻意追求或否定,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才是最重要的。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感悟,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世俗忧虑的超越,以及对自然美和内心平静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