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其五十四)

可笑是林泉,数里少人烟。

云从岩嶂起,瀑布水潺潺。

猿啼唱道曲,虎啸出人间。

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关关。

独步绕石涧,孤陟上峰峦。

时坐盘陀石,偃仰攀萝沿。

遥望城隍处,惟闻闹喧喧。

形式: 古风

翻译

可笑的是这幽静的山林泉水,方圆几里都少见人烟。
云雾从陡峭的山峰中升起,瀑布的水流潺潺作响。
猿猴的啼声如同歌唱,穿透林间,虎啸宣示着这是远离尘世的地方。
松树间的风声清脆飒爽,鸟儿的鸣叫声悠扬动听。
我独自漫步在环绕石头的山涧边,孤独地攀登至山峰之巅。
时而坐在平坦的大石上,时而躺下仰望,手攀藤萝继续前行。
远远望去,那城郭的方向,只听见嘈杂喧闹的声音。

注释

可笑是:令人感到有趣的是。
林泉:指山林中的清泉,代指幽静的自然环境。
数里:几里的意思,形容范围广阔。
人烟:人类居住的迹象,这里指人迹罕至。
云从:云雾来源于。
岩嶂:险峻的山峰。
瀑布:从高处落下的水流。
潺潺:形容水流声音细小而连续不断。
猿啼:猿猴的叫声。
唱道曲:如同唱歌一般,形容声音优美。
虎啸:老虎的吼叫。
出人间:远离人间,表示深山野林。
松风:松树间的风声。
清飒飒:形容风声清脆悦耳。
鸟语:鸟儿的叫声。
声关关:鸟鸣声和谐动听。
独步:独自步行。
绕石涧:围绕着石头间的溪流行走。
孤陟:独自攀登。
峰峦:山峰和连绵的山脊。
时坐:有时坐下。
盘陀石:形状不规则的大石头,适合休憩。
偃仰:或俯或仰,形容休息的样子。
攀萝沿:攀爬着藤萝继续前行。
遥望:向远处看。
城隍处:城市的方向,城隍也指守护城市的神祇,这里泛指城市。
惟闻:只听到。
闹喧喧:嘈杂喧闹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山林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隐居山林、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开篇“可笑是林泉,数里少人烟”直接点明了环境的寂寞与宁静,只有偶尔的行者穿梭其间。

接下来的“云从岩嶂起,瀑布水潺潺”则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和飞流直下的瀑布景观。这里通过对自然之声的细致刻画,如“猿啼唱道曲,虎啸出人间”,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诗中的“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关关”进一步营造了一个和谐而生动的自然界。这里,“独步绕石涧,孤陟上峰峦”则描写了诗人在山中漫步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孤独但自在的心境。

“时坐盘陀石,偃仰攀萝沿”中的“盘陀石”可能是指岩石上的平坦处,“偃仰”则是形容躺卧的姿态,“攀萝沿”则可能是指攀附于藤蔓缭绕的树木,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与自然之間的亲密交融。

最后“遥望城隍处,惟闻闹喧喧”则透露出诗人虽然身处深山,但心中仍然关注着远方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这里,“惟闻”表达了一种听觉上的体验,而“闹喧喧”则是对远处声音的一种感受性描写,暗示了诗人虽然选择了隐居,但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对世俗生活的关联和理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细腻观察和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既孤寂又充满生命力的山林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社会、隐居与参与之间微妙情感的体验。

收录诗词(56)

拾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其一)

无瞋是持戒,心净即出家。

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颂(其二)

东阳海水清,水清复见底。

灵源流法泉,斫水刀而痕。

我见顽愚士,灯心拄须弥。

寸樵煮大海,足抹大地石。

蒸沙成饭无,磨砖将为镜。

说食终不饱,直须著力行。

恢恢大丈夫,堂堂六尺土。

枉死埋冢下,可惜孤标物。

形式: 偈颂

歌罢玉楼月,舞残金缕衣。

匀钿收迸节,敛黛别重闱。

网断蛛犹织,梁春燕不归。

那堪回首处,江步野棠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金陵词

宫中细草香红湿,宫内纤腰碧窗泣。

唯有虹梁春燕雏,犹傍珠帘玉钩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