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馆感怀三首(其一)

在古左右史,言动悉分书。

由汉至国初,有官注起居。

不知自何岁,史职旷成虚。

有故始辟馆,编纂亦纷如。

新人叙陈事,何啻阔且疏。

善慝有难审,执笔空踌躇。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守陈所作的《史馆感怀三首》之一,通过描述古代史官记录言行的历史背景,以及从汉代到国初时期设立官职记录起居的制度,表达了对史馆现状的感慨。

首句“在古左右史,言动悉分书”,点明了古代史官记录言行的重要性,每一句话和行动都被详细记载下来。接着,“由汉至国初,有官注起居”描绘了从汉代到国初设立专门官员记录日常起居的制度,体现了历史记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然而,“不知自何岁,史职旷成虚”转折,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官的职位可能因某种原因而荒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接下来,“有故始辟馆,编纂亦纷如”描述了后来重新设立史馆的情景,虽然编纂工作繁忙,但“新人叙陈事,何啻阔且疏”又揭示了新来的史官在记录时可能出现的疏漏和不准确,与过去相比显得更为宽泛和疏远。

最后,“善慝有难审,执笔空踌躇”表达了对善恶难以分辨的忧虑,即使握着笔,也感到犹豫不决,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记载真实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后世史官的期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记载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史官责任的严肃态度。

收录诗词(48)

杨守陈(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史馆感怀三首(其二)

国史明是非,将以垂万世。

匪果具三长,曷由通五志。

为冠必待工,锦使人学制。

恶羊能败群,薰犹可同器。

谁谓天闲中,不择驽与骥。

形式: 古风

史馆感怀三首(其三)

崔杼弑其主,直笔遭刑诛。

二弟相继死,南史犹欲书。

古人守一职,往往思捐躯。

可怜今世士,利害论锱铢。

形式: 古风

书事

公孙歌虞殡,庄生称绋讴。

挽歌续遗响,百代良悠悠。

滥觞一以溢,遂作滔天流。

有死必有挽,庶人达王侯。

三良与田横,古罕今何稠。

惜哉操觚士,半为谀墓谋。

徇俗苦难免,拒物恒招尤。

毫端有造化,万物自春秋。

纯冕与猎较,孔圣亦何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银豆谣

四方金银入天府,堆积如山贱如土。

尚方承诏役良工,冶银作豆凡几颗。

颗颗匀圆两铢重,朱函进入蓬莱宫。

御手亲将十馀把,琅琅乱洒金阶下。

万颗珠玑走玉盘,一天雨雹敲鸳瓦。

中官跽俯鱼鳞集,两手如耘竞前拾。

拾多拾少曾盈袖,金珰半堕罗裳绉。

嬴得天颜一笑欢,拜赐归来坐清昼。

闻知昨日六宫中,翠娥拾得黄金豆。

别有银壶薄如叶,并刀剪碎盈丹匣。

也随银豆洒金阶,满地春风飞玉蝶。

每月中官拾几回,豆将盈斗叶成堆。

日用奢华不曾惜,满函犹似雪皑皑。

谁知此是民膏血,一黍半铢非易得。

内中宝藏固如山,悬溜能穿太山石。

君不见民餐木皮和草根,梦想豆食如八珍。

官仓有米无银籴,操瓢尽作沟中瘠。

明主由来爱一嚬,安邦只在恤穷民。

愿将银豆三千斛,活取枯骸百万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