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榛所作的《哀江南八首》的第一首,通过描绘江南的景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战争给江南地区带来的破坏与苦难的深切哀叹。
首句“为说江南胜,豪华异往年”,开篇即以对比手法,指出江南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形成鲜明对照,引出对江南现状的感慨。接着,“波涛扬子夕,风雨秣陵天”两句,以具体的自然景象——扬子江的波涛与秣陵(今南京)的风雨,象征着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暗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岁苦兵间赋,春荒战后田”则直接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百姓在兵荒马乱中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春天本应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却因战乱而变得荒芜,反映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巨大冲击。
最后,“都门迟飞挽,何处泊吴船”两句,通过描绘战乱中人们逃离家园、寻找避难之所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之苦。都门(京城或重要城市的大门)的迟缓与飞挽(快速移动),以及对吴船(泛指船只)的询问,都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无助与焦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江南景象和人民生活状态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