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出雀鼠谷答张说

雷出应乾象,风行顺国人。

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

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

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

闻有鹓鸾客,清词雅调新。

求音思欲报,心迹竟难陈。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雷鸣响应天象,风行顺应万民。
河流道路依旧在晋地,车马逐渐回归秦地。
穿越陕甘的险峻关山,横渡汾河的乐声频繁响起。
草木随阳谷的光照而变化,花朵等待北岩的春天来临。
听说有高贵的鹓鸾之客,他们的诗词清新高雅。
寻求音乐的声音,想要回应,但内心的想法难以言表。

注释

雷:雷鸣。
乾象:天象。
风:风行。
顺:顺应。
川途:河流道路。
晋:晋地。
车马:车辆马匹。
秦:秦地。
陕:陕甘。
关山:险峻的山岭。
横汾:横渡汾河。
鼓吹:乐队演奏。
阳谷:阳光充足的山谷。
变:变化。
北岩:北方的岩石。
春:春天。
鹓鸾客:比喻高贵的文人。
清词雅调:清新高雅的诗词。
求音:寻求音乐。
报:回应。
心迹:内心的想法。
难陈:难以表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山水间的行进与感受,充满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文学上的追求。首句“雷出应乾象”以雷声比喻天地间的巨变,或许暗示着某种预兆;紧接着“风行顺国人”,则表现了一种顺遂自然之势,风随人意。

接下来的“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表明诗人正处于旅途中,从晋地返回秦地的路上。这里的地理描述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也隐含着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心境转移。

“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则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艰难与险峻,同时也展示了一种坚韧不拔、不断前行的情怀。其中,“鼓吹”的使用增添了一种节奏感和紧迫感。

“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描绘出自然景物随季节的变化,而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则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最后四句“闻有鹓鸾客,清词雅调新。求音思欲报,心迹竟难陈。”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文学创作上追求新颖和高雅的渴望。然而,这种情感的传递却又显得有些困难,反映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友情和文学创作的珍视。

收录诗词(74)

李隆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生卒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相关古诗词

春中兴庆宫酺宴

九达长安道,三阳别馆春。

还将听朝暇,回作豫游晨。

不战要荒服,无刑礼乐新。

合酺覃土宇,欢宴接群臣。

玉斝飞千日,琼筵荐八珍。

舞衣云曳影,歌扇月开轮。

伐鼓鱼龙杂,撞钟角抵陈。

曲终酣兴晚,须有醉归人。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

乾道运无穷,恒将人代工。

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

介胄清荒外,衣冠佐域中。

言谈延国辅,词赋引文雄。

野霁伊川绿,郊明巩树红。

冕旒多暇景,诗酒会春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送张说巡边

端拱复垂裳,长怀御远方。

股肱申教义,戈剑靖要荒。

命将绥边服,雄图出庙堂。

三台入武帐,八座起文昌。

宝胄匡韩主,华宗辅汉王。

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尽节恢时佐,输诚禦寇场。

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

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云台先著美,今日更贻芳。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

今年通闰月,入夏展春辉。

楼下风光晚,城隅宴赏归。

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

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礼中推意厚,乐处感心微。

别赏阳台乐,前旬暮雨飞。

形式: 排律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