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诗五首(其五)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

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孰谓虫之微,虫蠹已无期。

孰谓树之大,花叶有衰时。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

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

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岂无啄木鸟,觜长将何为。

形式: 古风

翻译

婆娑园中的树木,树干粗大需合抱。
树中的小虫啊,形态是多么微小。
谁说虫子微小,它蛀蚀树木已有长久时日。
谁说树木高大,花朵凋谢树叶也有衰老之时。
花儿未结果夏天已衰败,叶子生病秋天率先枯萎。
树心一半成了泥土,观看的人怎能了解其中况味。
请问虫子在哪里,它在树干内部不在枝头。
请问虫子吃什么,它啃食树心而不食树叶。
难道没有啄木鸟,长喙又能有何作为?

注释

婆娑园:指一个树木茂盛的园林。
合围:环绕一周,形容树木粗大。
蠢尔:形容虫子蠢动的样子,贬义,这里指虫子活动的样子。
一何:多么。
虫蠹:虫蛀,树木被虫子侵蚀。
花衰:花儿凋谢。
叶病:树叶生病。
树心:树木的中心部分。
安得:怎能。
在身不在枝:指虫子藏在树干内部,不在外部的树枝上。
觜长:喙长,指啄木鸟的长嘴。

鉴赏

这是一首深含哲理的寓意诗,通过对园中大树与小虫的描绘,表达了时间流逝、万物无常以及生命脆弱的主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大树根株盘结、虫躯微小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共同经历的衰老过程。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这两句开篇即刻画出园中的巨木和其中的小昆虫,通过对比强调了它们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存在状态。

"孰谓虫之微,虫蠹已无期。孰谓树之大,花叶有衰时。" 这两句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生命的有限性,无论是小昆虫还是巨木,都逃不过时间的侵蚀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这四句进一步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花开不久即谢,树叶在秋风中飘落,而大树内部可能已经腐朽,只是外表仍旧雄伟。

最后两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通过询问昆虫的生存状态和食性,暗喻生命的内在真实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差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大树与小虫生存状态的观察,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价值、存在意义以及时间流逝等哲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就花枝

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

且算欢娱逐日来,任他容鬓随年改。

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

自量气力与心情,三五年间犹得在。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沈沈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

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

平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

声色狗马外,其馀一无知。

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

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

形式: 乐府曲辞

朝归书寄元八

进入閤前拜,退就廊下餐。

归来昭国里,人卧马歇鞍。

却睡至日午,起坐心浩然。

况当好时节,雨后清和天。

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

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

独眠仍独坐,开襟当风前。

禅师与诗客,次第来相看。

要语连夜语,须眠终日眠。

除非奉朝谒,此外无别牵。

年长身且健,官贫心甚安。

幸无急病痛,不至苦饥寒。

自此聊以适,外缘不能干。

唯应静者信,难为动者言。

台中元侍御,早晚作郎官。

未作郎官际,无人相伴闲。

形式: 古风

朝回游城南

朝退马未困,秋初日犹长。

回辔城南去,郊野正清凉。

水竹夹小径,萦回绕川冈。

仰看晚山色,俯弄秋泉光。

青松系我马,白石为我床。

常时簪组累,此日和身忘。

旦随鹓鹭末,暮游鸥鹤旁。

机心一以尽,两处不乱行。

谁辨心与迹,非行亦非藏。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