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其三十八)

浮名浮利两何堪,回首归山味转甘。

举世算无心可契,谁人更与道相参。

寸犹未到甘谈尺,一尚难明强说三。

经卷葫芦并拄杖,依前担入旧江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翻译

浮华的名声和利益又能怎样承受,回望归隐山林,滋味反而更加甜美。
世间纷扰,无人能真心相投,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我的道路。
即使一寸也不满,却偏要谈论一尺,难以明了的事硬要说成三。
手持佛经葫芦和拐杖,我依然如故地挑着担子进入旧日的江南。

注释

浮名:指世俗的名誉。
归山:回归山林,隐居。
味转甘:滋味变得更甜美,比喻心境愉悦。
算:考虑,揣测。
契:契合,理解。
道相参:相互理解和共鸣的道路。
寸犹未到:意指不足,微小。
尺:夸大,比喻大话。
强说三:勉强解释或夸大其词。
经卷:佛经书卷。
葫芦:佛教象征智慧的物品。
拄杖:行走时所持的拐杖,也象征修行者的身份。
依前:依旧,仍然。
旧江南:泛指过去的江南地区,可能含有对故乡的怀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世俗浮名浮利的超脱态度,以及归隐山林后的喜悦心情。开篇“浮名浮利两何堪”表明诗人对于那些虚幻不实的荣誉和利益已经看破,不再追求。“回首归山味转甘”则显示出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接着,“举世算无心可契,谁人更与道相参”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淡然,以及对那些能够理解其道德境界的人的渴望。下句“寸犹未到甘谈尺,一尚难明强说三”则是在强调即便是微小的善行或智慧,也是难以言传的。

最后,“经卷葫芦并拄杖,依前担入旧江南”描绘了诗人手持经书和拐杖,带着葫芦(可能指的是简单的生活用品)再次返回到熟悉的江南地区的场景。这里的“担入旧江南”也许暗示了一种对于自然、平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往生活的某种留恋。

整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思想情操。

收录诗词(326)

吕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 号:纯阳子
  • 籍贯:自称回道

相关古诗词

七言(其三十九)

云鬓双明骨更轻,自言寻鹤到蓬瀛。

日论药草皆知味,问著神仙自得名。

簪冷夜龙穿碧洞,枕寒晨虎卧银城。

来春又拟携筇去,为忆轩辕海上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七言(其四十)

本来无作亦无行,行着之时是妄情。

老氏语中犹未决,瞿昙言下更难明。

灵竿有节通天去,至药无根得地生。

今日与君无吝惜,功成只此是蓬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七言(其四十一)

解将火种种刀圭,火种刀圭世岂知。

山上长男骑白马,水边少女牧乌龟。

无中出有还丹象,阴里生阳大道基。

颠倒五行凭匠手,不逢匠手莫施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七言(其四十二)

龙精龟眼两相和,丈六男儿不奈何。

九盏水中煎赤子,一轮火内养黄婆。

月圆自觉离天网,功满方知出地罗。

半醉好吞龙凤髓,劝君休更认弥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