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中寒夜姚侍御宅怀贾岛

夜木动寒色,雒阳城阙深。

如何异乡思,更抱故人心。

微月关山远,闲阶霜霰侵。

谁知石门路,待与子同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夜晚树木带起寒冷的色调,洛阳的城楼与宫阙显得格外幽深。
为何在异地他乡的思绪中,还怀抱着对老朋友的深深情谊。
微弱的月光照耀着遥远的关山,空旷的台阶上霜雪开始侵袭。
有谁知道那石门之路通往何方,我期待着与你一同去探寻。

注释

夜木:夜晚的树木。
动:显出,带有。
寒色:寒冷的色调或氛围。
雒阳:即洛阳,古都名。
城阙:城楼与宫阙,代指城市。
如何:为什么,怎能。
异乡:外地,他乡。
思:思绪,思念。
更:更加。
抱:怀着。
故人:老朋友。
心:情谊,心情。
微月:微弱的月光。
关山:泛指险峻的山川或边关地带。
远:遥远。
闲阶:空旷的台阶。
霜霰:霜和霰,这里指霜雪。
谁知:谁知道。
石门路:特指的路径,可能寓意深远或神秘。
待:等待,期盼。
与子:和你。
同寻:一同去寻找或探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里对远方故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夜木动寒色,雒阳城阙深"两句,以生动的景象勾勒出一种幽暗而又深邃的氛围,树木在夜晚显得格外肃穆,而远处的城墙和城楼则如同隔绝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诗人通过这种环境的描写,为下文的情感表达打下基础。

"如何异乡思,更抱故人心"两句直接流露出了诗人的深切情感。在异乡的夜晚,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汹涌,这种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和怀念之情,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因此诗人只能不断地在心中拥抱这些美好的记忆。

"微月关山远,闲阶霜霰侵"两句,继续渲染夜晚的寂静与冷清。月亮虽然微弱,但它似乎拉长了山峦之间的距离,而闲置不用的台阶上已经悄然覆盖了一层薄霜,这种景象增添了一份凄凉。

最后两句"谁知石门路,待与子同寻"则显得更加期待而又带有一丝神秘。诗人似乎在询问,有谁知道通往某个地方的道路——这里的“石门路”可能象征着通向记忆或心灵深处的路径。而“待与子同寻”则表达了一种渴望,与某个人一同去探索和寻找,或者是期待与某位故人重逢。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思念,展现了诗人在异乡寂寞孤独中的复杂心境。

收录诗词(174)

马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 字:虞臣
  • 籍贯:唐定州曲阳(今陕西省华县)
  • 生卒年:799—869

相关古诗词

霁后寄白阁僧

苍翠霾高雪,西峰鸟外看。

久披山衲坏,孤坐石床寒。

盥手水泉滴,燃灯夜烧残。

终期老云峤,煮药伴中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题女道士居

不饵住云溪,休丹罢药畦。

杏花虚结子,石髓任成泥。

扫地青牛卧,栽松白鹤栖。

共知仙女丽,莫是阮郎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题吴发原南居

闲居谁厌僻,门掩汉祠前。

山色夏云映,树阴幽草连。

晴光分渚曲,绿气冒原田。

何日远游罢,高枝已噪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题青龙寺镜公房

一室意何有,闲门为我开。

炉香寒自灭,履雪饭初回。

窗迥孤山入,灯残片月来。

禅心方此地,不必访天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