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其五)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翻译

小路旁的花儿日渐稀少,郊野却是绿意盎然,高高的楼台在苍翠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好似那蒙蒙细雨乱扑人面。
黄莺躲藏在翠绿的树叶里,红色的帘子将飞燕阻隔在外,炉香静静燃烧,香烟像游动的青丝般缓缓上升。醉酒后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幽深的庭院。

注释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鉴赏

这首宋词《踏莎行·其五》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清新的春日景象展现了词人的闲适与哀愁。开篇“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小路两侧稀疏的红花与郊外一片翠绿相映,高台上树木葱郁,树荫斑驳。接着,“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两句,通过春风无法阻止杨花纷飞,形象地写出春天的轻盈与无常,杨花漫天飞舞,扑打在行人的脸上,带有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哀愁。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进一步描绘了室内的情景,翠绿的树叶掩映着黄莺的歌声,红色的窗帘则阻隔着燕子的出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下片“炉香静逐游丝转”,炉香袅袅升起,随着飘荡的游丝缓缓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词人内心的思绪。

最后,“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词人借酒消愁,梦醒后发现夕阳已斜照在深深的庭院,更增添了落寞之感。整首词以春日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淡淡的离愁别绪。

收录诗词(347)

晏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生卒年:991-1055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其四)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

当歌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

弱袂萦春,修蛾写怨。秦筝宝柱频移雁。

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其二)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形式: 词牌: 撼庭秋

燕归梁(其二)

金鸭香炉起瑞烟。呈妙舞开筵。阳春一曲动朱弦。

斟美酒、泛觥船。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

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

形式: 词牌: 燕归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