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和尚赞

烹佛烹祖大炉韝,锻凡锻圣恶钳锤。

起曹洞于已坠之际,针膏肓于必死之时。

善说法要,罔涉离微。

不起于座,而变荆棘林为梵释龙天之宫而无作无为。

神澄定灵,雪顶庞眉。良工幻出兮,不许僧繇知。

虚堂张挂兮,梁宝公犹迷。

个是天童老古锥,妙喜知音更有谁。

形式:

翻译

在巨大的炼丹炉中烹煮佛祖,用恶性的钳锤锤炼凡圣。
在危难之际复兴曹洞宗,在必死之时救治病入膏肓之人。
善于讲解佛法,不涉及微妙的玄理。
不动声色间,将荆棘之地变为神圣的宫殿,无需造作,自然而成。
神态宁静,白发皓首,如幻化出的巧匠,连僧繇也无法理解。
即使在空荡的殿堂中展示,梁宝公也难以领悟。
这是天童老祖般的智者,知音难觅,唯有妙喜。

注释

烹佛:炼丹。
烹祖:炼化佛祖。
大炉:巨大炼丹炉。
锻:锤炼。
钳锤:恶劣的工具。
起:复兴。
膏肓:极重的病。
说法要:讲解佛法。
离微:微妙的玄理。
座:座位。
变:转化。
梵释龙天:神圣的宫殿。
无作无为:自然而然。
神澄定:神态宁静。
灵:精神。
雪顶庞眉:白发皓首。
良工:巧匠。
僧繇:古代著名画家。
虚堂:空荡的殿堂。
梁宝公:某位人物。
犹迷:仍困惑。
天童老古锥:像天童老祖一样的智者。
妙喜:奇妙的喜悦。
知音:知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对天童和尚的赞叹。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天童和尚的佛法修为和智慧。"烹佛烹祖大炉韝,锻凡锻圣恶钳锤"形象地展示了他超越常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如同在大熔炉中炼制佛祖之道,用严酷的修行磨砺自我。"起曹洞于已坠之际,针膏肓于必死之时"进一步强调他在佛法衰落之际力挽狂澜,救治人心于危难之时。

"善说法要,罔涉离微"赞美他的言传身教,精深微妙而不偏离佛法本真。"不起于座,而变荆棘林为梵释龙天之宫"则形容他不动声色间转化困境,创造出神圣的修行环境。"神澄定灵,雪顶庞眉"描绘出他内心的宁静与外貌的威严。

最后两句"良工幻出兮,不许僧繇知。虚堂张挂兮,梁宝公犹迷"以艺术创作和智者迷失的对比,突出天童和尚的超凡智慧,连画师僧繇也无法企及,即使是智者梁宝公也未能完全领悟。结尾"个是天童老古锥,妙喜知音更有谁"直接点明主题,称颂天童和尚为难得的知音,无人能及他的妙悟和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天童和尚深厚佛法造诣和独特人格魅力的赞美,充满了禅宗的意境和哲理。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文殊问疾赞

居士何曾病,是病因问有。

两眼对两眼,世医咸拱手。

形式: 押[有]韵

无著道人请赞

汝求吾之赞,复赞吾之真。

大海绝涓滴,须弥无一尘。

以讦为直而非直,以察为明而非明。

象王回旋,师子嚬呻。性不可会,瞥喜瞥瞋。

与佛祖为冤敌,与魔外为亲姻。

自是其是,而人不汝是。自神其神,而人不汝神。

如此为人善知识,少吃酸醋三五升。

形式:

长灵卓如和尚赞

厚重如山,严冷似铁。破毗卢印,坐衲僧舌。

派出灵源,源清流彻。指曜灵寒,呼顾兔热。

谓此是长灵眼中重著屑,谓此非长灵知君犹未瞥。

是耶非耶,俱为剩说。真耶妄耶,水中捉月。

而今要见这老人,剔起眉毛须辨别。

嘉州大像吃一槌,陕府铁牛流出血。

形式:

布袋和尚赞二首(其二)

肩担一条吉撩棒,棒头挂双破木履。

尽力撮却布袋口,不知里许有甚底。

落落魄魄闹市行,藞藞苴苴没羞耻。

龙华会上若逢渠,定与椎落当门齿。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