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廿咏(其十)李庙咏

昔时兴圣帝,遗庙在敦煌。

叱咤雄千古,英威静一方。

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傍。

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往昔那位圣明的帝王,他的庙宇遗留于敦煌之地。
他的威猛气势跨越千秋,英雄之威使一方安宁。
牧童在陵墓上歌唱,狐狸和兔子在坟墓旁打洞。
《晋书》记载了他的谋略才华,他的名声流传于五凉地区。

注释

昔时:往昔,过去的时候。
兴圣帝:指古代某位被尊为圣明的皇帝。
遗庙:遗留下来的庙宇。
敦煌: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历史名城,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点。
叱咤:怒吼、呼喝,形容威力极大。
雄千古:威猛气势跨越整个历史长河。
英威:英雄的威严。
静一方:使一个地方保持平静安宁。
牧童:放牧的儿童。
歌冢上:在坟墓上唱歌。
狐兔:狐狸和兔子,这里比喻小动物。
穴坟傍:在坟墓旁边挖洞居住。
晋史:指《晋书》,记载晋朝历史的史书。
传韬略:传承、记载了他的军事策略和智慧。
留名:留下名字,即名声流传。
播五凉:五凉,指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五个政权,这里泛指广泛区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上圣帝遗留下的庙宇在敦煌的壮丽景象。开篇“昔时兴圣帝,遗庙在敦煌”两句,直接指出了这一古迹的庄严与神圣,通过对古代圣帝崇高形象的描绘,传递出这座庙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记忆。紧接着,“叱咤雄千古,英威静一方”两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通过“叱咤”的声音形象和“英威”的气势,以及时间的跨度(千古)与空间的广阔(一方),诗人塑造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力量。

然而,接下来的“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傍”两句,却通过对鲜明对比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充满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田园生活画面的意境。这里的“牧童”与“狐兔”,分别代表着生命力与荒凉,通过它们在古庙遗迹旁的活动,诗人展现了一种生灵共存、自然与文化和谐相处的情景。

最后,“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两句,则将视角转向历史记载与地理环境的结合。这里“晋史”的提及,让读者联想到古代文献的记述,而“留名播五凉”则是对敦煌地区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广为人知的一种肯定。这两句不仅是诗歌情感的升华,也是整个意境构建的最后强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敦煌一处圣帝庙宇的描写,展现了历史、文化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又和谐统一的关系。它不仅是一次对于古代建筑的赞美,也是对于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一次深情吟唱。

收录诗词(23)

敦煌人作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敦煌廿咏(其十八)相似树咏

两树夹招提,三春引影低。

叶中微有字,阶下已成蹊。

含气同修短,分条德且齐。

不容凡鸟坐,应欲俟鸾栖。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敦煌廿咏(其四)贰师泉咏

贤哉李广利,为将讨匈奴。

路指三危迥,山连万里枯。

抽刀刺石壁,发矢落金乌。

志感飞泉涌,能令士马苏。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敦煌廿咏(其十六)贺拔堂咏

英雄传贺拔,割据王敦煌。

五郡徵般匠,千金造寝堂。

绮檐安兽瓦,粉壁架鸿梁。

峻宇称无德,何曾有不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敦煌廿咏(其三)莫高窟咏

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

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

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

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