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周畏知寓斋

知君随寓即能安,久矣家山咏考槃。

幕府漫游从鬓秃,竹窗寄傲有书观。

此身讵可忘三省,世路何妨阅万端。

俯仰周旋皆实理,未应祇向寓中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我知道你无论在哪里都能适应并感到安心,长久以来你就如山中隐士般吟咏着闲适的生活。
在官署中漫游,你的头发已经斑白,但竹窗下的阅读生活让你保持着傲骨。
你的生命怎能忘记自我反省,面对世间的复杂道路不妨多加体验。
无论是抬头还是低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真实道理,不应只局限于寓所之中观察世界。

注释

知君:了解你。
随寓即能安:无论何处都能适应。
久矣:长久以来。
家山:故乡的山。
咏考槃:吟咏闲适生活。
幕府:官署。
漫游:随意游走。
鬓秃:头发斑白。
竹窗:竹制窗户。
寄傲:寄托傲骨。
此身:自身。
讵可:怎能。
三省:自我反省三次(古代指每日三次反省)。
世路:世间道路。
阅万端:经历各种情况。
俯仰:低头抬头。
周旋:应对。
实理:真实道理。
祇向:只。
寓中看:寓所中的观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栻的作品,名为《赋周畏知寓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知君(即周畏)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品格的高度赞赏。

"知君随寓即能安,久矣家山咏考槃。"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知君居所选择的理解与赞同,以及对于知君在家乡山水间徘徊、吟咏古今之情感的描绘。

"幕府漫游从鬓秃,竹窗寄傲有书观。"

这里则是描写诗人自己对仕途的态度和生活的状态,以及通过书籍来增广见闻、陶冶情操的情形。

"此身讵可忘三省,世路何妨阅万端。"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期许,不论身处何地,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本分和责任,以及面对世事的豁达态度,无论遭遇多少曲折都能坦然接受。

"俯仰周旋皆实理,未应祇向寓中看。"

最后两句则是强调无论生活中的起伏变迁,都应该寻找真实的道理,不必急于求成,只需在自己的居所内静心观察即可。

整首诗通过对知君和自我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朋友间情谊、个人操守以及对待世事态度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51)

张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号:南轩
  •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 生卒年: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赋遗经阁

生世岂云晚,六籍初未亡。

向来言外旨,瞠视多茫茫。

隐微会见独,如日照八荒。

始知传心妙,初岂隔毫芒。

绝学继颜孟,淳风返虞唐。

读书无妙解,数墨仍寻行。

况复志宠利,荆榛塞康庄。

自云稽古功,此病真膏肓。

君家屹飞阁,面对群山苍。

匪为登临娱,牙签富书藏。

邀予为著语,会意讵可忘。

一洗汉儒陋,活法付诸郎。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道旁见穫者

腰镰声相呼,十百南亩穫。

妇持黍浆馈,幼稚走雀跃。

辛勤既百为,幸此岁不恶。

王租敢不供,大室趣逋约。

虽云粒米多,未办了升龠。

姑宽目前饥,讵有卒岁乐。

乐岁尚尔为,一歉更何托。

书生独多忧,何以救民瘼。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路出祝融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

我寻西园路,径上上封寺。

竹舆不留行,及此秋容霁。

磴危霜叶滑,林空山果坠。

崇兰供清芬,深壑递幽吹。

不知山益高,但觉冷侵袂。

路回屹阴崖,突兀耸苍翠。

故应祝融尊,群峰拱而侍。

金碧虽在眼,勇往讵容憩。

绝顶极遐观,脚力聊一试。

昔游冰雪中,未尽登临意。

兹来天宇肃,举目净纤翳。

远迩无遁形,高低同一视。

永惟元化功,清浊分万类。

运行有机缄,浩荡见根柢。

此理复何穷,临风但三喟。

形式: 古风

静江归舟中读书

南风驾小雨,群山净如沐。

吾归及新凉,所历慰心目。

轧轧柔橹鸣,卧见山起伏。

推枕意悠然,还取我书读。

平生领解处,于焉更三复。

老矣百念疏,但欲斯境熟。

向来五岭游,日力半吏牍。

小心了官事,终觉愧茕独。

世路自险夷,人情费追逐。

翩翩孤飞翼,息荫望林麓。

形式: 古风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