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咏史(其二十一)斩蛟渚

久愤江于投水俗,近忧泉室泣珠人。

到头不是池中物,血溅惊波剑有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襄阳咏史(其二十一)斩蛟渚》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情怀和对英雄壮举的赞颂。

首句“久愤江于投水俗”,诗人以“久愤”开篇,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士子因不满现实而选择投江自尽行为的深切感慨与愤慨。这里的“投水俗”指的是古代文人因政治失意或理想破灭而选择自杀的风气,诗人对此持批判态度,认为这种行为并非真正的解脱之道。

次句“近忧泉室泣珠人”,“近忧”一词紧承上句,将时间线拉近,聚焦于那些在地下世界哭泣的亡魂,即那些因政治迫害、冤屈而逝去的灵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些无辜逝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不公世道的忧虑。

后两句“到头不是池中物,血溅惊波剑有神”,诗人通过象征的手法,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比作“不是池中物”的非凡之士,暗示他们并非平凡之辈,而是具有超凡能力与勇气的人。这两句中的“血溅惊波”描绘了英雄为正义而战时的激烈场面,而“剑有神”则赞扬了英雄的勇猛与智慧。整句话既是对历史英雄的赞美,也是对后世之人的激励,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与挑战时,应像英雄一样勇敢无畏,坚持正义。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敬仰,也传达了对社会公正与个人勇气的呼唤,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襄阳咏史(其二十二)夫人城

见说韩门素识兵,故知西北势先倾。

未应有子如豚犬,何在夫人自筑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襄阳咏史(其二十三)诫虎碑

未除不必烦周处,欲刺何须待卞庄。

入市如羊听命去,至今无害到襄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襄阳咏史(其二十四)杜甫故里

不知故隐几时离,天宝年閒处处诗。

过客不须寻世谱,万山山下看沈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襄阳咏史(其二十五)尹氏一门四阙

萱堂犹是忘忧地,乌屋相传反哺恩。

一段家风谁出自,千年鼻祖守关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