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诵法华经歌

山色沈沈,松烟羃羃。空林之下,盘陀之石。

石上有僧,结跏横膝。诵白莲经,从旦至夕。

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异花狼籍。

偶然相见,未深相识。知是古之人,今之人?

是昙彦,是昙翼?

我闻此经有深旨,觉帝称之有妙义。

合目冥心子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

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经之旨。

可怜弹指及举手,不达目前今正是。大矣哉!

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光辉一万八千土。

土土皆作黄金色,四生六道一光中。

狂夫犹自问弥勒,我亦当年学空寂。

一得无心便休息,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驴乘匪端的,我亦当年不出户。

不欲红尘沾步武,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行行皆宝所,我亦当年爱吟咏。

将谓冥搜乱神定,今日亲闻诵此经。

何妨笔砚资真性,我亦当年狎儿戏。

将谓光阴半虚弃,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聚沙非小事,我昔曾游山与水。

将谓他山非故里,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山河无寸地,我昔心猿未调伏。

常将金锁虚拘束,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无物为拳拲,师诵此经经一字。

字字烂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

不在唇,不在齿,只在劳生方寸里。

师诵此经经一句,句句白牛亲动步,白牛之步疾如风。

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何苦。

酒之肠,饭之腑,长者扬声唤不回。

何异聋,何异瞽,世人之耳非不聪,耳聪特向经中聋。

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经中盲。

合聪不聪,合明不明。辘轳上下,浪死虚生。

世人纵识师之音,谁人能识师之心。

世人纵识师之形,谁人能识师之名。

师名医王行佛令,来与众生治心病。

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净,邪者正,凡者圣,如是则非但天恭敬。

人恭敬,亦合龙赞咏。

鬼赞咏,佛赞咏,岂得背觉合尘之徒,不稽首而归命。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山林中诵读《白莲经》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僧人的行为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向往和对生命真谛的追求。诗中不仅有鲜明的意象,还蕴含着深厚的佛学思想。

山色沉沈、松烟羃羃,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神秘的画面。空林之下,盘陀石上坐着一位僧人,他结跏横膝,专心致志地诵读经文,这种境界让人不禁联想到禅宗中的坐禅修行。

诗中还穿插了自然景物,如虎迹狼迹、异花狼籍等,这些描述增添了一份野性和生机,让整体氛围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诗人通过这些细节也表达了对佛法超脱尘世的向往。

在下半首,诗人的语言变得更加哲理和深邃。他提到《白莲经》中的教诲,对于佛陀祖师之意、心与经旨进行了一番探讨。这里所说的“佛之意兮祖之髓”等语句,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内化。

接着,诗人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如弹指举手、不出户门、爱吟咏词等,这些都是对自己修行态度的一种自我批评。在“今日亲闻诵此经”之后,诗人的心境发生了转变,对于佛法有了更深的领悟和体认。

最后,诗人提到师父诵读《法华经》,字字之间流露出醍醐之味,这种描述不仅是对声音美感的描绘,更是对佛法真谛的领悟。诗中的“句句白牛亲动步”、“只在浮生日用中”,则是对佛法融入生活每一刻的赞颂。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还透露出了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内心的宁静与清晰。通过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学在宗教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及诗人个人对于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

修雅(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怀故园

故园归未得,此日意何伤。

独坐水边草,水流春日长。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阳]韵

细韵飕飕入骨凉,影兼巢鹤过高墙。

盘根一种依平地,自是梧桐不久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三生石

圣迹谁会得,每到亦徘徊。

一尚不可得,三从何处来。

清宵寒露滴,白昼野云隈。

应是表灵异,凡情安可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东林寺

欲去不忍去,徘徊吟绕廊。

水光秋澹荡,僧好语寻常。

碑古苔文叠,山晴钟韵长。

翻思南岳上,欠此白莲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