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求观予孝经传者感而赋诗

古人文莹理,后人但工文。

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

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

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

千岐更万辙,要以一理存。

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

跋涉经险阻,钻研阅寒温。

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

仰观及俯察,万象入见闻。

不劳施斧凿,笔下生烟云。

高以君唐虞,下以觉斯民。

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薰。

形式: 古风

翻译

古人崇尚道理,后人只重文章。
文章越是华丽,道理反而越晦涩,书籍纷繁复杂。
你看那六艺之学,如同天之奇葩,绽放奇异的芬芳。
诗书各有体裁,礼乐构建天地。
道路众多,但关键在于遵循一个道理。
如何达到至理,应从实践和行动中寻求。
经历艰难困苦,深入研究学问。
孝悌是引领,道德是核心力量。
观察事物上下,万物尽在眼底耳中。
无需刻意雕琢,笔下自成气象。
你的境界高如唐虞盛世,又能唤醒民众。
如果你不轻视我,时机成熟时愿与你共论学问。

注释

莹理:高尚的道理。
工文:擅长文章。
暗:晦涩。
纸札:书籍。
六艺:古代教育的六种技能:诗、书、礼、乐、易、春秋。
天葩:比喻卓越的才学。
践履:实践,行动。
跋涉:艰难的旅程。
孝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炉薰:炉火上的香烟,比喻学术交流或研讨氛围。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学者白贲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文理之美和后世工于文字技巧的反思。诗中通过对比古今文风,不仅揭示出诗人对于文学创作态度的深刻见解,也展现了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古人文莹理,后人但工文"两句点明了主题,古人追求文章内涵和思想的高远,而后世则过于注重文字技巧。"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文学流弊的批评,认为过分讲究文辞会使得文理变得模糊不清。

接下来的几句"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展示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推崇。他鼓励读者学习古代六艺(《易》、《书》、《诗》、《春秋》、乐、仪),并强调文学与音乐的重要性。

"千岐更万辙,要以一理存。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跋涉经险阻,钻研阅寒温"表达了求学之路的艰辛和对知识追求的一贯态度。诗人主张通过实践探索来达到理解真理。

接着的几句"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仰观及俯察,万象入见闻。不劳施斧凿,笔下生烟云。高以君唐虞,下以觉斯民"展现了诗人对品德修养的看重,以及通过深刻观察来掌握万物之理的能力。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的文学才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创作出优美的文章。

最后两句"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薰"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与同道中人共同探讨学问,并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是对文学创作态度的思考,也是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肯定。通过对比古今文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真谛的追求,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探索的重视。

收录诗词(1)

白贲(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庭下草

秋风吹碧草,久客情如何。

乡关断过雁,青山高嵯峨。

然而梦寐间,往往长经过。

梦觉亦我耳,所得初无多。

天地存胸中,要当常拂摩。

肯为外物流,为赋白雪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彦执赏予诗

年来百念灰,求友良未已。

一昨窜逐来,万事风过耳。

忽得故人书,惊喜或不寐。

人生等行客,斯会姑小憩。

吟诗本不工,信口何足贵。

譬彼蜩螗虫,时时一鸣沸。

自惟尽喑默,何以玩浮世。

不烦更咀嚼,欲听已漂逝。

胡为不解事,异好仍偏嗜。

从来不求名,游戏聊卒岁。

形式: 古风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人物苦难得,闭眼不敢看。

孤芳擢荒秽,秀色出榛菅。

怀我同心友,正在天一端。

文字妙入圣,操履到所难。

美玉经三煅,贞松过凝寒。

怜我窜庾岭,色惨颜不欢。

书来每慰荐,苦语馀辛酸。

不上泰山顶,安知天地宽。

相思暮烟起,片月过前滩。

形式: 古风

盆中石菖蒲

清姿水石间,相得不可无。

如人饱道义,其色长敷腴。

不受尘土覆,自与人世殊。

我何爱轩冕,冒昧名利涂。

圣人恶洁身,名士多自污。

理亦顾其可,未应如此拘。

往往不知者,假此为穿窬。

吾方存胸中,未敢执一隅。

姑从吾所好,谁能复改图。

不若归去来,无愧石上蒲。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