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玛瑙山禅者

芿草不停兽,因师山更灵。

村林朝乞食,风雨夜开扃。

井味兼松粉,云根着净瓶。

尘劳如醉梦,对此暂能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芿草无法留住野兽,因伴随山峦而更显灵气。
清晨在村庄树林中乞讨食物,夜晚则在风雨中打开门闩。
井水的味道混合着松树的芬芳,云雾的起源仿佛附着在洁净的瓶上。
世俗的劳累如同醉梦一般,面对此景暂时得以清醒。

注释

芿草:一种野草,此处指代自然中的普通植物。
不停兽:比喻无法留住行踪不定的野生动物。
因师:因为伴随着。
山更灵:山因其存在而显得更有灵气。
村林:村庄周围的树林。
朝乞食:早晨去乞讨食物。
风雨夜:风雨交加的夜晚。
开扃:开门,这里指从外面归来。
井味:井水的味道。
兼松粉:兼有松树的香味。
云根:云雾升起的地方,比喻高远或神秘之处。
净瓶:清洁的瓶子,常用于佛教中装圣水等,象征纯洁。
尘劳:尘世的辛劳。
如醉梦:像醉酒和梦境一样虚幻不实。
对此:面对这样的景象。
暂能醒:暂时能够从世俗的迷惘中清醒过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于深山的禅者的生活图景。开篇“芿草不停兽, 因师山更灵”,写出了禅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状,连野兽都不愿离开这里,“因”字表明了禅者对这片山林的喜爱和依赖,同时也突显出山的神奇。

“村林朝乞食,风雨夜开扃”,则展示了禅者的清贫生活,他们需要向外界乞求食物,但不被世俗所动。即使在恶劣的天气中,也是那么的平和与淡定。

“井味兼松粉,云根着净瓶”一句,通过对饮用水质的描述,展现了禅者生活的简朴纯净,以及他们对自然之物的珍视。同时,“云根着净瓶”,则可能暗指禅者的精神世界,也是那么的清澈脱俗。

“尘劳如醉梦,对此暂能醒”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烦恼的看破和超脱,以及对于禅者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赞美。这也许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喧嚣与压力,而诗中所描绘的禅者,则如同一股清流,超然物外。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玛瑙山禅者的生活写照,更是对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的颂扬。它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和深邃的意境铺陈,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状态。

收录诗词(341)

方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 号:玄英
  •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 生卒年:809—888

相关古诗词

赠进士章碣

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

何如且破望中叶,未可便攀低处枝。

藉地落花春半后,打窗斜雪夜深时。

此时才子吟应苦,吟苦鬼神知不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赠邻居袁明府

隔竹每呼皆得应,二心亲熟更如何。

文章锻鍊犹相似,年齿参差不校多。

雨后卷帘看越岭,更深欹枕听湖波。

朝昏幸得同醒醉,遮莫光阴自下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赠诗僧怀静

几生馀习在,时复作微吟。

坐夏莓苔合,行禅桧柏深。

入山成白首,学道是初心。

心地不移变,徒云寒暑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赠郑仁规

一石雄才独占难,应分二斗借人寰。

澄心不出风骚外,落笔全归教化间。

莲幕未来须更聘,桂枝才去即先攀。

可怜丽句能飞动,荀宋精灵亦厚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