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形式: 古风

翻译

二月还未开始养蚕,就已成为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新谷已忍痛卖出。
这是用刀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的烛火。
不照那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注释

粜:出卖谷物。
眼前疮: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
剜却:挖掉,用刀挖除。
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绮罗:贵重的丝织品。
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
筵:宴席。
逃亡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对君王的期望。"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家在春天即开始销售新丝新谷的情景,反映出他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急于出售收成品,这种经济上的压力让人感到辛酸。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则用鲜明的比喻表达了农民在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和牺牲,他们像切除身体上的病变一样,割舍了内心的需求和渴望,以维持生计。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君主良心的期望,希望君王能够以慈善之心照亮民众的心灵,带来温暖和希望。

最后两句“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则描写了这种光明烛的光芒,不去照亮那些华丽的宴席,而是专门照耀那些贫困到无家可归的人们的避难所,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君主的期望,是一首充满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收录诗词(31)

聂夷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唐末诗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 字:坦之
  • 籍贯: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871

相关古诗词

空城雀

一雀入官仓,所食能损几。

所虑往复频,官仓乃害尔。

鱼网不在天,鸟网不在水。

饮啄要自然,何必空城里。

形式: 乐府曲辞

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后达多晚荣,速得多疾倾。

君看构大厦,何曾一日成。

在暖须在桑,在饱须在耕。

君子贵弘道,道弘无不亨。

太阳垂好光,毛发悉见形。

我亦二十年,直似戴盆行。

荆山产美玉,石石皆坚贞。

未必尽有玉,玉且间石生。

精卫一微物,犹恐填海平。

形式: 古风

相和歌辞.短歌行

八月木阴薄,十叶三堕枝。

人生过五十,亦已同此时。

朝出东郭门,嘉树郁参差。

暮出西郭门,原草已离披。

南邻好台榭,北邻善歌吹。

荣华忽销歇,四顾令人悲。

生死与荣辱,四者乃常期。

古人耻其名,没世无人知。

无言鬓似霜,勿谓事如丝。

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秋夕

日往无复见,秋堂暮乃学。

玄发不知白,晓入寒铜觉。

为才未离群,有玉犹在璞。

谁把碧桐枝,刻作云门乐。

形式: 古风 押[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