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閒人迹外,山晚鸟行西。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热夏日寻找清凉之地,追寻心中的宝贵事物,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畏日望璇题"中,“畏日”意味着敬畏炎热的太阳,而“望璇题”则是指仰望天上的璀璇星宿,寻找心中的宝贵事物。
诗人通过"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两句,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卧草"表明诗人随遇而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鸳侣"指的是水鸟,是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伴侣的象征;"临池似虎溪"则是说诗人面对清澈的池水,感觉就像是站在雄伟的虎溪之旁。
接着,"树閒人迹外,山晚鸟行西"两句描绘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景象。"树閒"指的是树木参差不齐,形成了自然的屏障;"人迹外"表明诗人走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山晚鸟行西"则是说在傍晚时分,鸟儿们飞向西方,这里暗含着时间的流逝和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最后两句"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定之道的理解。"若问无心法"是说如果有人询问达到心灵清净状态的方法;"莲花隔淤泥"则形象地描绘了荷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其污染,象征着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宁静。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主题。
不详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潘安秋兴动,凉夜宿僧房。
倚杖云离月,垂帘竹有霜。
回风生远径,落叶飒长廊。
一与交亲会,空贻别后伤。
焚香居一室,尽日见空林。
得道轻年暮,安禅爱夜深。
东西皆是梦,存没岂关心。
唯羡诸童子,持经在竹阴。
少寻道士居嵩岭,晚事高僧住沃洲。
齿发未知何处老,身名且被外人愁。
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
独怪子猷缘掌马,雪时不肯更乘舟。
今年华鬓色,半在故人中。
欲写无穷恨,先期一醉同。
绿丛犹覆雪,红萼已凋风。
莫负归山契,君看陌上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