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征盖霜空迥,飘飘迎塞鸿。
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
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
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季节的边塞风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一种孤独和怀念的情感。首句“征盖霜空迥,飘飘迎塞鸿”中,“征盖”指的是军旗,“霜空迥”则是天气寒冷的描述,这两词共同营造出一幅边塞秋天的画面。而“飘飘迎塞鸿”中的“飘飘”形容大雁飞行时的样子,给人一种自由而又遥远的感觉。
接下来的“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则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的荒凉感。这里的“虏牙”指的是敌人的牙城,即边防要塞,“侵海角”则暗示着战事的紧张。而“汉节下天中”中的“汉节”可能是指某个时节或是节日,结合上下文,这里应理解为秋分之后,太阳行经天空的中间位置,意味着深秋已至。
“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一句则转向了个人情感的抒发。“酒薄”可能是指酒的味道淡薄,也可以理解为饮酒以解愁绪。阴山作为边塞地名,这里的“雪”与上文的“霜”相呼应,增添了一份寒冷和寂寞。而“裘寒易水风”则是对严寒天气中穿着厚衣依然感到寒冷的描述,通过“易水风”来形容边塞之地的凛冽。
最后,“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家乡的声音无法听到,内心的归乡情感却是无尽的。这两句通过对比,使得边塞的孤独和寂寞与内心深处的怀念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以及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一种深厚的边塞氛围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是一篇颇具意境和情感深度的边塞送别诗。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水底元无月,衣中自有珠。
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涂。
瀑布寒云湿,觚棱瑞气扶。
遥知至乐地,不异在京都。
儒业金华贵,归心白鹤孤。
江山依旧在,轩冕向来无。
啸咏谁当共,登临未索扶。
浩然知此乐,迥与世人殊。
苦闻小杜说扬都,当昔豪华今在无。
江势横来控南楚,地形前不瞰东吴。
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得意莫忘京国友,踏尘冲雪奉朝趋。
长江湛湛带枫林,古木寒云县寺深。
老吏不能容狡狯,细民无复有冤侵。
洪崖丹井闻犹在,徐孺衡门说可寻。
宁复淹留如宝剑,更令牛斗气沈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