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学士使北

征盖霜空迥,飘飘迎塞鸿。

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

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

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霜覆盖的天空显得格外辽阔,我独自飘荡迎接北归的鸿雁。
敌人的军队逼近海边,我们的使节却从天子那里出发,深入敌境。
喝着微温如阴山雪水的酒,穿着抵御易水寒风的皮裘。
边境的战声凄厉难忍,思乡之情浩渺无尽。

注释

征盖:远行的车盖。
霜空迥:霜白的天空广阔。
塞鸿:北方的鸿雁。
虏牙:敌军。
海角:海边。
汉节:中国的使节象征。
天中:天子所在之处。
酒薄:酒味淡薄。
阴山雪:阴山地区的雪水。
裘寒:皮衣寒冷。
边声:边境的战声。
归思:思乡之情。
浩无穷:广大无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季节的边塞风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一种孤独和怀念的情感。首句“征盖霜空迥,飘飘迎塞鸿”中,“征盖”指的是军旗,“霜空迥”则是天气寒冷的描述,这两词共同营造出一幅边塞秋天的画面。而“飘飘迎塞鸿”中的“飘飘”形容大雁飞行时的样子,给人一种自由而又遥远的感觉。

接下来的“虏牙侵海角,汉节下天中”则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的荒凉感。这里的“虏牙”指的是敌人的牙城,即边防要塞,“侵海角”则暗示着战事的紧张。而“汉节下天中”中的“汉节”可能是指某个时节或是节日,结合上下文,这里应理解为秋分之后,太阳行经天空的中间位置,意味着深秋已至。

“酒薄阴山雪,裘寒易水风”一句则转向了个人情感的抒发。“酒薄”可能是指酒的味道淡薄,也可以理解为饮酒以解愁绪。阴山作为边塞地名,这里的“雪”与上文的“霜”相呼应,增添了一份寒冷和寂寞。而“裘寒易水风”则是对严寒天气中穿着厚衣依然感到寒冷的描述,通过“易水风”来形容边塞之地的凛冽。

最后,“边声不可听,归思浩无穷”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家乡的声音无法听到,内心的归乡情感却是无尽的。这两句通过对比,使得边塞的孤独和寂寞与内心深处的怀念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以及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展现了一种深厚的边塞氛围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是一篇颇具意境和情感深度的边塞送别诗。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其二)

水底元无月,衣中自有珠。

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涂。

瀑布寒云湿,觚棱瑞气扶。

遥知至乐地,不异在京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其一)

儒业金华贵,归心白鹤孤。

江山依旧在,轩冕向来无。

啸咏谁当共,登临未索扶。

浩然知此乐,迥与世人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送杨秘丞通判扬州

苦闻小杜说扬都,当昔豪华今在无。

江势横来控南楚,地形前不瞰东吴。

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得意莫忘京国友,踏尘冲雪奉朝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送沈寺丞知南昌县

长江湛湛带枫林,古木寒云县寺深。

老吏不能容狡狯,细民无复有冤侵。

洪崖丹井闻犹在,徐孺衡门说可寻。

宁复淹留如宝剑,更令牛斗气沈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