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

白骨马蹄下,谁言皆有家。

城前水声苦,倏忽流万古。

莫争城外城,城里终闲土。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城南战争频繁,城北鸦雀不饱。
马蹄踏过白骨,谁能说他们都有家。
城前河水悲鸣,瞬间流逝无数岁月。
别争夺城外的领地,城内的土地终究空闲。

注释

城南:指城市的南部地区。
征战:战争和战斗。
城北:城市的北部地区。
无饥鸦:没有饥饿的乌鸦,暗示荒凉或战乱。
白骨:死者的骨头,象征战争的残酷。
皆有家:每个人都曾有家。
城前:城市前方,可能指的是河流或重要地标。
水声苦:形容河水声音悲凉。
流万古:流淌了无数个世纪。
莫争:不要争斗。
城里终闲土:城内的人最终只能闲看土地。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场发生在边疆的战争景象,通过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战争带来的毁灭与和平生活的对立。

“城南征战多,城北无饥鸦。”两句开篇,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战争频繁发生于城南,而城北则是平静安宁,没有饿狼之类的危险。这里通过“征战”与“无饥鸦”的对比,强调了战争给一方带来的灾难和另一方的相对安全。

“白骨马蹄下,谁言皆有家。”接下来两句,则是从更具体的情景切入,描述了战场上白骨横陈,即使是曾经驰骋沙场的战马,也已化为白骨。这一幕凄凉至极,同时诗人通过“谁言皆有家”提出了反问,意味着战争让许多生命失去了归宿。

“城前水声苦,倏忽流万古。”以下两句,再次从宏观角度出发,描绘了城前的河流,其声音带上了岁月的沉重和悲凉。河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从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战争的残酷。

“莫争城外城,城里终闲土。”末了两句,则是诗人的劝诫与思考,不要去争夺那些城堡之争,因为不管如何,最终城里的土地都会变得平静安详。这里传达了一种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强烈的对比和生动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毁灭性和人们渴望和平的心声。

收录诗词(66)

刘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 籍贯:江东

相关古诗词

春台

台上树阴合,台前流水多。

青春不出门,坐见野田花。

谁能学公子,走马逐香车。

六街尘满衣,鼓绝方还家。

形式: 古风

秋夕

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

乡魂坐中去,倚壁身如死。

求名为骨肉,骨肉万馀里。

富贵在何时,离别今如此。

出门长叹息,月白西风起。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送人登第东归

学古既到古,反求鉴者难。

见诗未识君,疑生建安前。

海畔岂无家,终难成故山。

得失虽由命,世途多险艰。

我皇追古风,文柄付大贤。

此时如为君,果在甲科间。

晚达多早贵,举世咸为然。

一夕颜却少,虽病心且安。

所居似清明,冷灶起新烟。

高情懒行乐,花盛仆马前。

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

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

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

形式: 古风

送友人擢第东归

同家楚天南,相识秦云西。

古来悬弧义,岂顾子与妻。

携手践名场,正遇公道开。

君荣我虽黜,感恩同所怀。

有马不复羸,有奴不复饥。

灞岸秋草绿,却是还家时。

青门一瓢空,分手去迟迟。

期君辙未平,我车继东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