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书院

西昌有洲龙屈蟠,爪牙润泽鳞甲寒。

桃花水肥意腾跃,似欲上与青天干。

西昌有士龙变化,云可以乘泥可谢。

胪传未放雷呜春,弦诵犹挑灯破夜。

作成况遇今赵侯,萤窗开处吞龙洲。

儒风相高踏鹏背,士气自敢骑鳌头。

县前洲觜年年长,图谶会当应如响。

雁塔固无过我前,云台更要在人上。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西昌,有一条龙盘曲着,爪牙闪亮鳞片冰冷。
桃花盛开,江水丰盈,龙似乎要跃向天空,挑战青天。
西昌的士人如龙般变化多端,能驾云而行,又能谦逊退让。
春天雷声未起,读书声还在深夜中回荡。
赵侯的出现为这一切增添了光彩,如同萤火照亮龙洲。
儒学之风高昂,学子们像踏在大鹏背上,士人的志气敢于挑战权威。
县前的洲地逐年增长,仿佛预言中的景象即将应验。
雁塔虽好,但在我之前无人超越,云台之上,我更渴望登顶。

注释

洲:水中的陆地。
龙屈蟠:龙盘曲的样子。
爪牙:比喻力量或权势。
鳞甲:龙的皮肤,这里比喻龙的气势。
桃花水:桃花盛开时的春水。
青天:天空。
胪传:宣布或传递消息。
弦诵:弹琴和朗诵,代指学术活动。
赵侯:对赵姓官员的尊称。
萤窗:形容刻苦学习,灯火如萤火。
吞龙洲:形容学识渊博,能包容广阔的知识。
儒风:儒家的风气或学术传统。
踏鹏背:比喻超越他人,追求卓越。
士气:读书人的志气或精神风貌。
图谶:古代预测吉凶的神秘符号或预言。
雁塔:古代学校或藏书之处,此处可能指科举考试的名次。
云台:古代宫殿的名称,此处可能象征高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昌之地的龙洲书院,以龙为象征,展现了书院的雄浑气象和学子们的进取精神。首句“西昌有洲龙屈蟠”,以龙的形象隐喻书院的地理位置,暗示其深藏不露,如同潜龙待时。接下来的“爪牙润泽鳞甲寒”形容书院环境清幽,学风严谨。

“桃花水肥意腾跃”则寓言学子们在知识的滋养下,充满活力和求知欲望。“似欲上与青天干”进一步强调书院志向高远,追求卓越。诗人接着写到“西昌有士龙变化”,将学子比作能变化的龙,表明他们的才情和潜力无穷。

“云可以乘泥可谢”表达书院教育的自由与谦逊,学子们既能翱翔于云端,又能脚踏实地。“胪传未放雷鸣春,弦诵犹挑灯破夜”描绘了学子们刻苦攻读,夜以继日的情景,显示出书院浓厚的学习氛围。

“作成况遇今赵侯,萤窗开处吞龙洲”赞美现任赵侯对书院的支持,使得学子们能在明亮的萤火虫光下汲取知识,如同吞并整个龙洲的知识宝地。接下来的诗句“儒风相高踏鹏背,士气自敢骑鳌头”赞扬了书院学子的儒雅之风和昂扬斗志。

最后两句“县前洲觜年年长,图谶会当应如响”预示着书院的未来必将如日中天,成就非凡。“雁塔固无过我前,云台更要在人上”表达了书院学子超越前人的决心,志在登峰造极。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龙洲书院为载体,赞美了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学子们的进取精神,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教育和学术的重视。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兴安县西南石峰秀拔无数

天限华夷数十峰,秦王始凿始相逢。

劳民浪辟峤南国,失德徒成身后胸。

楚粤未争寻丈远,炎凉无复半分同。

宾鸿讳入严关去,吾策如今不似鸿。

形式: 七言律诗

再与鼎臣游龙门寺

初叹来游未必重,等闲十载又相逢。

壁间故迹尘轻涴,物外初心病暗攻。

坐上酒生冬暖意,檐前梅弄岁寒容。

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

形式: 七言律诗

再自隆兴还游至德观

水眼通三岛,波心涌一峰。

两岸悬石稳,千古怒涛桩。

呵剑驱游蜃,鞭雷起蛰龙。

仙人有馀量,事了岂留踪。

形式: 五言律诗

吉之南门外见木芙蓉烂开

小春催出倾城色,笑倚墙头若招客。

芬芳犹带秋风残,婀娜岂宜江路侧。

诗眼惊红狂欲呼,熟看似细又似粗。

花神留为菊后乘,天意遣作梅先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