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其四)

观达无生智,空中谁往来?

永超三界狱,不染四魔胎。

游戏莲华上,安居法性台。

天上悉瞻仰,冥空赞善哉!

有缘逢广化,般若妙门开。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颂(其四)》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充满了佛教哲学的深邃与智慧。诗中以“观达无生智”开篇,引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暗示了超越世俗、洞察宇宙真理的主题。接下来的“空中谁往来?”一句,以空灵之问引发读者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和宇宙关系的探讨。

“永超三界狱,不染四魔胎。”这两句表达了追求解脱、超越轮回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摆脱欲望、恐惧等负面情绪束缚的决心。随后,“游戏莲华上,安居法性台。”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在佛法的指引下获得内心平静与和谐的理想状态,将修行比作在莲花上游戏,寓示着纯净与自在。

“天上悉瞻仰,冥空赞善哉!”这两句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与向往,认为在精神层面,所有人都能仰望并赞美佛法的光辉。最后,“有缘逢广化,般若妙门开。”则强调了因缘际会的重要性,只有在合适的时机遇到佛法的广博教化,才能开启智慧的大门,达到心灵的觉醒与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和哲理性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宇宙、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引导读者思考存在的本质、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解脱,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艺术的融合之美。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其五)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行住镇相随,坐卧同居止。

分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知佛何在,只这语声是。

形式: 偈颂 押[纸]韵

颂(其六)

寂是法王根,动是法王苗。

涅盘既不远,常住亦非遥。

回心名净土,烦恼应时消。

欲过三涂海,勤修六度桥。

定当成正觉,喻若待来潮。

形式: 偈颂 押[萧]韵

颂(其七)

伏藏不离体,珠在内身中。

但向心边会,莫远外于空。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颂(其八)

万类同真性,千般体一如。

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寻渠。

四生同一体,六趣会归馀。

无明即是佛,烦恼不须除。

形式: 偈颂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