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邕盗

病中双泪语前流,藜藿无端肉食忧。

常叹平时轻死士,未知谁手付天矛。

好将弓剑随军去,况是英雄得志秋。

若使班超终把笔,由来何路取封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病中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为贫贱生活中的肉食而忧虑。
常常感叹平日里轻视勇士,不知谁能举起象征天命的长矛。
愿意带着弓箭随军出征,尤其在这个英雄得志的季节。
假如班超最终只能握笔为官,那么他要如何才能像古人那样通过战功封侯呢?

注释

病中:指生病的状态。
双泪:两行泪水。
藜藿:粗劣的食物,这里代指贫困生活。
无端:无缘无故,不必要地。
肉食:指丰盛的食物,这里暗指富贵生活。
轻死士:轻视勇士,不重视人才。
谁手:谁人之手。
天矛:象征权力或命运的长矛。
好将:愿意。
弓剑:武器,象征战斗。
随军去:跟随军队出征。
得志秋:得志的秋季,寓意时机或壮志昂扬的时刻。
班超:东汉名将,以投笔从戎而闻名。
终把笔:最终只能持笔做文职工作。
由来:自古以来。
何路:何种途径。
封侯:古代封赏有功之臣,获得爵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诗人似乎在感叹自己生病期间对往事的回忆和反思。开头两句“病中双泪语前流,藜藿无端肉食忧”表达了诗人因病痛苦而流泪,并且对平日里不珍惜生命、轻易冒险的自己感到忧虑。

接下来的“常叹平时轻死士,未知谁手付天矛”则是诗人对于过去那些轻视死亡的勇士表示赞叹,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对命运不可预测的无奈感受,因为不知道最后是谁来决定他们的生死。

“好将弓剑随军去,况是英雄得志秋”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壮志未酬、英勇赴战的情景。诗人可能在想象一种理想状态,即便自己不能亲身上战场,也希望有机会像那些英雄一样,在秋天这个季节里实现自己的抱负。

最后,“若使班超终把笔,由来何路取封侯”则是对历史上的班超进行了一种假设性的赞美。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以其智勇双全著称。诗人这里是在想,如果班超一直握紧他的笔(即不从军),那他又会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获得封侯的荣誉呢?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英雄事迹的向往,对于过去轻率行为的反思,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期待。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英勇人物,诗人在病中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闻富并州入相

元首赓歌乐股肱,四方强远喜声盈。

忠贤不死天心在,辅弼终归圣虑精。

中国自今应更重,本朝前日可嗟轻。

要须待见成尧舜,未敢轻浮作颂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闻雁

可怜饮啄镇随阳,何处闻时最断肠。

万里波涛九秋后,五更风雨一灯旁。

乾坤莽莽连舟楫,缯缴纷纷羃稻梁。

安得人同羁旅意,悠悠南北不相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鸦鸣

庭前佳树绿阴成,树杪飞鸦去就轻。

自顾主人无败德,岂嫌尔口有凶声。

平生直道常多祸,两耳清风一听鸣。

辄莫为人轻自重,须知弹射易忘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病中

十日身无一日宁,病源知向百忧生。

寒侵骐骥应方瘦,蠹满楩楠岂易荣。

小阁昼闲书帙乱,画堂风静药罗声。

北山扶杖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