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长安买花者,数株十万钱。
道傍有饥者,一钱不相捐。
这首《卖花曲》以鲜明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明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首句“长安买花者,数株十万钱”,描绘了在繁华的长安城中,购买几株花需要付出十万钱的高昂代价,凸显了富贵人家的奢华与挥霍。接着,“道傍有饥者,一钱不相捐”则转向描述路边饥饿的乞丐,他们连一文钱都得不到,生活极其困苦。这种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财富分配的不公。
通过这首诗,宗臣不仅展现了个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也表达了对贫富不均问题的忧虑和批判。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呼吁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文学作品在反映现实、引发思考方面的重要作用。
不详
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出门望所欢,零雪忽盈尺。
岂曰沾吾衣,畏此雪上迹。
与君生别离,仨年参与商。
谁谓三年久,不如兹夜长。
夜半倚梧桐,明月何历历。
梧子在其上,可见不可摘。
芳草五骅骝,熠熠朝元者。
不分黄金鞭,出入依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