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燕台基壤穴狐蛇,计拙因循岁月赊。
兵革未销王在镐,桑蚕临熟客还家。
霏微对岸漳边雨,堆阜邻疆蓟北沙。
若到长平战场地,为求遗镞辟魔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之后士兵返乡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和人物行动的刻画,表现了战争结束后人们渴望平静生活的心情。
"燕台基壤穴狐蛇,计拙因循岁月赊。"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荒凉萧瑟的景象,燕台即古代燕国都城遗址,这里以狐狸和蛇类动物的栖息来形容战乱后环境的破败和荒芜。同时也暗示了时间在无声中流逝,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
"兵革未销王在镐,桑蚕临熟客还家。" 这两句表明战争虽然暂告段落,但余波尚存(“兵革未销”),而统治者仍在位(“王在镐”)。然而,不管外界的动荡与否,自然界依旧循环,桑蚕即将成熟,这是一个季节更替的信号,也暗示着生活总要继续。"客还家"则是对归乡者的一种抒情,表达了他们对家的思念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霏微对岸漳边雨,堆阜邻疆蓟北沙。"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雨后湿润的景象,"霏微对岸漳边雨" 给人以细雨绵绵的感觉,而"堆阜邻疆蓟北沙" 则是对地理环境的具体描述,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
最后两句 "若到长平战场地,为求遗镞辟魔邪。" 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灾难有着深刻的反思,通过寻找战场上的遗物(“遗镞”),以此警示后世,避免重蹈覆辙。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生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不详
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驱马复乘流,何时发虎丘?
全家上南岳,一尉事诸侯。
茶煮朝宗水,船停调角州。
炎方好将息,卑湿旧堪忧。
一曲大河声,全家几日行。
从容长约夜,差互忽离城。
镇北胡沙浅,途中霍岳横。
相逢莫已讯,诗雅负雄名。
少载琴书去,须知暂佐军。
初程见西岳,尽室渡横汾。
元日何州在,枯风宿馆闻。
都门送行处,青紫骑纷纷。
榆关到不可,何况出榆关。
春草临岐断,边楼带日闲。
人归穹帐外,鸟乱废营间。
此地堪愁想,霜前作意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