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蓑次陈公父韵(其二)

披蓑登前冈,欲往藤被岭。

新梢拂旧蓑,樛结不复整。

自笑林下阴,不如波中影。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披着蓑衣,踏入山林,意图穿越藤蔓覆盖的山岭,却因新长的藤蔓拂过旧蓑衣,使得原本整齐的蓑衣变得凌乱不堪的情景。诗人以自嘲的口吻,将自己在林下的身影与水中的倒影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对自我形象的反思。

通过“披蓑登前冈,欲往藤被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踏入自然的勇气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而“新梢拂旧蓑,樛结不复整”则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中藤蔓生长的动态美,以及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藤蔓以生命力,使其成为自然力量的象征。

“自笑林下阴,不如波中影。”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对比林下的身影与水中的倒影,表达了对自由与平静生活的向往。水中的倒影往往更加清晰、完整,象征着诗人内心渴望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这一对比,诗人不仅反思了自己的存在状态,也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我、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和自嘲,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于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杨应宁三首(其一)

我马识君门,每过还自止。

宦途亦多岐,所识能有几。

朝游乐方剧,暮别情未巳。

平生道义交,岂独爱文史。

此别良独难,黯然而已矣。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送杨应宁三首(其二)

君年十三四,蚤以奇童称。

奉诏入翰林,时人羡登瀛。

甲第岂不贵,中书地亦清。

终为遗珠叹,不使四海惊。

我年虽稍长,学业竟何成。

送君沧江去,江树远含情。

形式: 古风

送杨应宁三首(其三)

君本滇阳人,还生岭南地。

巴陵非故乡,京口亦何意。

莫问东西踪,浮生本如寄。

松楸翳成阴,桑梓郁交翠。

所至各萦怀,功名勿留滞。

吾生半南北,归与子同计。

旧业空衡湘,侨居托幽蓟。

向来金陵路,展转劳梦寐。

造物不我仇,卜邻愿当遂。

此意君独知,吾言谅非戏。

形式: 古风

寄王丹徒公济二首(其一)

我昔览京口,遥登浮玉峰。

江山伟形观,远睇开尘蒙。

时无故人在,独往遗形踪。

别来十五年,我友游江东。

同心不相值,迹与参商同。

君今领民社,王事方在躬。

宁能纵耳目,或可披心胸。

幽怀倘予忆,愿寄南归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