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香山有栴檀,宝山无伊兰。
金山照毛头,毛头百亿宽。
净心空室坐,妙德四方安。
空生知内外,相事付阿难。
如能达此理,无处即泥洹。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禅理的阐释。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偈讲述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达观忘我的境界。
"香山有栴檀,宝山无伊兰。" 这两句是对比手法,用来表明世间之物并不如人想象的那般珍贵。"香山"和"宝山"都是美好之地,但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拥有人们所追求的栴檀(一种香木)或伊兰(兰草,常喻清高自洁)。这是在提示读者,对待世间万物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应过分贪恋。
"金山照毛头,毛头百亿宽。" 这里借用了佛教中的“金山”和“毛头”,象征着心灵的清净与广大。金山在这里象征着坚固无比的心志,而毛头则是细微到极点的比喻,表达的是心量的宽广无边。
"净心空室坐,妙德四方安。"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清净无为、心灵自在的境界。“净心”即是心地澄明,无诸杂念,“空室坐”则是指超脱尘世,独处一隅。而“妙德四方安”则表达了以这种清净心态所散发出的德性,对四面八方都能带来和平与安宁。
"空生知内外,相事付阿难。" 这里提到的“空生”是指对世间万象的透彻理解,不再执着于形式。“知内外”则是超越了内外之分,对一切现象都有深刻的洞察。而将“相事”(即世间的一切)“付阿难”,阿难是佛陀的弟子,常代表智慧,这里意味着将世间万物交给智慧去处理。
"如能达此理,无处即泥洹。" 这最后一句是总结与点醒。这首诗偈所阐述的是一种禅理,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解脱,达到“泥洹”(即涅槃)的状态。
综上所述,这首诗偈通过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禅理,对读者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不详
无思无念是真空,妙德法身自见中。
应机接物契真智,十方世界总流通。
通达无我无人法,人法不见有行踪。
神识自然无挂碍,廓周沙界等虚空。
不假坐禅持戒律,超然解脱岂劳功。
若能相用语,教君一个诀。
捻取三毒箭,一时总拗折。
田地成四空,五狗牙总缺。
色蕴自消亡,六贼俱磨灭。
阎罗成法王,罗刹成菩萨。
勿论己一身,举国一时悦。
达人知是幻,纵损心亦如。
诸天不免难,况复此阎浮。
须寻无上理,莫更苦踟蹰。
衣食才方足,不用积盈馀。
少欲有涅槃,知足非凡夫。
当来无地狱,现在出三涂。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虚。
欲得心神真解脱,一切名相本来无。
十方世界风尘净,州州县县绝艰虞。
王道荡荡无偏党,举国众生同一如。
不动干戈安万姓,法王合掌髻中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