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双星方卜夜,载宿已交秋。
未觉炎凉改,先为草木忧。
雁来催燕去,火老让金柔。
阮籍知何事,江东尚滞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秋景象与心境的图画,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情感。
“双星方卜夜”一句,以星象的变化作为季节更迭的标志,暗示时间在不经意间流转,秋夜已至。接着,“载宿已交秋”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转换,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预示着诗人内心对于秋天到来的感受。
“未觉炎凉改,先为草木忧”则展示了诗人的细腻情怀,他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以及对草木生长周期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一种超越常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心境。这里,“未觉炎凉改”表达了一种尚未完全体验到秋天气候变化的情形,而“先为草木忧”则是诗人对于草木随季节而凋零的同情。
“雁来催燕去,火老让金柔”两句,则通过对鸟类迁徙和金属质感的描写,强化了秋天到来的氛围。雁(大雁)南飞象征着寒冷气候的到来,而燕子则是夏日常见的鸟类,它们的离去标志着季节更替。火老让金柔,则可能指的是金属随时间长久使用而失去了原有的锐利,暗示着时间流逝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磨损。
“阮籍知何事,江东尚滞留”两句,则引入了历史人物阮籍,以此作为诗人自己情感的投射。阮籍是西晋时期的人,他以饮酒而闻名,这里提及他或许是在借古喻今,表达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某种不满或者无奈。江东尚滞留,则可能暗示着诗人面对现实环境的困顿和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以及历史人物的引入,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沉的思想内涵,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独特的秋诗。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跨马入城去,驱鸡上屋飞。
閒官差可乐,徒步未为非。
杜老平明出,山公倒载归。
晚汀沙水阔,野鹜得相依。
抖擞老精神,飘蓬又一春。
敢言惟有我,每恨不如人。
文字须称韵,功名莫认真。
青铜杖头在,留与买乌薪。
衮衮岁年晚,冥冥车马尘。
饥乌方畏雪,冻草已矜春。
乡老知谁健,儒官自古贫。
明朝除夜近,市井悄无人。
宦游今倦矣,岁晚意何如。
腊雪不到地,春风先满闾。
邻翁寒乞炭,溪女晓供鱼。
多有梅花处,吾将卜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