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福

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何曾坐。

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元无罪过。

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

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

形式: 六言诗 押[个]韵

翻译

整天行走却未曾真正移动,整天坐着又何曾真的静止。
修行善事却未能积累功德,造下恶业其实并无罪责。
当世人如果还未明白内心,不要随意曲解这些话去行事。
死后必定要面对阎罗王,难逃烹煮和研磨的惩罚。

注释

终日:整天。
行:行走。
不曾:未曾。
坐:坐着。
修善:修行善事。
成功德:积累功德。
造恶:造下恶业。
元:其实。
时人:当世人。
明心:明白内心。
乱做:随意行事。
阎王:阎罗王。
镬汤:烹煮。
碓磨:研磨。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平常行为与内心修为之间的差异,强调了外在行善与内心清净的重要性。开篇两句“终日行不曾行,终日坐何曾坐”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忘我之境界,如同佛家所说的入定或禅修状态,虽身处尘世却不为外物所牵绊。

接着,“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元无罪过”则是指外在的善行若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善良,亦如同外在的恶行若未触及内心的邪念,那么这些行为都无法构成真正的功德或罪过。这两句强调了内在精神修养的重要性。

“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则是告诫世人,如果不能洞察自己之心,就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或避免什么,因为这种不明智的心态只会带来混乱和错误的行为。

最后,“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则是借用佛教中对亡者灵魂受审判的描述,警示世人,即使在尘世间没有受到惩罚,但到了死亡之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将面临最终的审判,这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道德约束。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行为与内心世界的对比,强调了精神修养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佛学思想。

收录诗词(139)

张伯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性地颂(其六)

求生本自无生,畏灭何曾暂灭。

眼见不如耳见,口说争如鼻说。

形式: 六言诗 押[屑]韵

禅定指迷歌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證,不道全在见性。

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

断常纤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

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观音三十二应,我当亦从中證。

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

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

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

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

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

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

誇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

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便逞已握灵珠,转于人我难除。

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

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

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

形式: 六言诗

西江月.十二首(其九)

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

到彼悉皆遗弃。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皆非。

虽然四句属无为。此等何须脱离。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西江月.十二首(其六)

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

真妄体分两种。悟则便名静土,更无天竺曹溪。

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则弥陀出世。

形式: 词牌: 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