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指迷歌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證,不道全在见性。

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

断常纤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

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观音三十二应,我当亦从中證。

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

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

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

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

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

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

誇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

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便逞已握灵珠,转于人我难除。

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

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

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

形式: 六言诗

翻译

佛性的本质像水,内心平静,外界波澜自消。
日常生活中保持清澈,不只是静坐时才如此。
现代人静坐修行寻求证悟,却忽视了全在于认识本性。
如果对见性理解清晰,那么见性就能自我决定。
定力成就智慧无穷,这就是诸佛的神通。
试图深入理解体用关系,却只见四方虚空。
虚空空无一物,没有丝毫神秘模糊。
寻找神秘恍惚只会导致偏离,
‘乖失’二字,不能作为依据。
本心如同虚空,哪有得失可言。
只需去除万般法相,让内心清净无余。
忽然间,圆满的智慧显现,与佛无异。
身体束缚我,暂且融入世俗的光明。
一举一动无心计较,何分是非荣辱。
生命只是暂住,如同旅人的寓所。
毗卢无形无去,揭示生死无常。
有人问毗卢如何,因其无相而非寻常。
眼前的尘埃落叶,看似不同实则相同。
每个尘埃落叶,都是释迦牟尼的象征。
异则万物共鸣,同则统一风声。
要认识真理,不必仅靠得到佛法。
治疗疾病需药,病愈后药即无用。
迷失时需借助佛法照亮,觉悟后无需再用。
如同昏暗镜子磨砺,污垢自然消失。
心法皆为幻象,难以穷尽所有现象。
离开心相,才是至高无上的真实。
要建设佛国,需平等行善救苦。
菩提心虽深,切勿执着于心相。
这是福慧双全,未来受记在先。
断常观念沾染尘埃,与佛无缘。
凡夫沉迷执着,情感欲望深深影响。
贪婪情欲过多,常导致轮回湿化。
学道需坚定,无情感也刚毅。
即使有亲人,与他人并无分别。
常守一颗纯净之心,不生杂念。
无执着于任何事物,何论天堂地狱。
生命自主,无升无降,自在其中。
出入佛土,不离菩提的根本。
我将效仿观音,通过各种化身证悟。
我的变化无常,源自逍遥的天性。
我是无心的禅者,不作选择。
曾经的黑牛,如今全身洁白。
我有时自嘲自乐,旁人说我心智不足。
谁又能知,外表朴素,内心珍宝无比。
若听我谈空,犹如囫囵吞枣。
唯有佛能理解此法,凡人难以领悟。
修行者只学辩论,不求真谛。
夸我反应敏捷,其实他们并未真正理解。
他们只停留在表面,未探究根本。
有根基者,枝叶繁茂;无根者,难以生存。
炫耀已掌握的智慧,却难以去除我执。
与我内在的灵性妙觉,相隔遥远。
这些人可悲可笑,空谈多年修行。
心高气傲不愿请教,虚度一生。
愚昧无知,根源在于邪见和业障。
若此生不悟,后世也将沉沦。

注释

如来:佛教中的佛陀。
禅性:佛教中指清净无为的心性。
湛湛:形容清澈、平静。
毗卢:佛教中象征无边无际的智慧。
摩尼:佛教中的宝珠,象征智慧。
黑牛:比喻过去的自己。
被褐:穿着简朴的衣服。
无价之宝:比喻内在的智慧。
誇我问答敏急:夸赞我回答问题迅速。

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的一首禅宗诗词,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修行理念和对真实本性的追求。全文围绕“如来禅性”展开,探讨了心性与见解、定力与慧用的关系,以及如何达到真正的悟道境界。

诗中“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此句表明佛陀的禅定之性,就像清澈透明的水面,内心宁静,即使外界有风波也能自然平息。接下来,“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则强调这种清净的心境并非只在静坐时刻体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应如此。

诗文接着指出人们在修行禅定时往往过于注重形式和证悟,而忽略了见性本身的重要性。它强调“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表达了心性与见解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的内容则探讨如何达到真正的心灵自由,以及对待世俗纷争的态度:“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这是对人生和佛法的一种深刻理解,表达了对生命流转和无常的洞察。

此外,对于如何修道、悟真理,以及对待情感纠葛等问题都有所阐述,如“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以及“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这些都是在指导修行者如何超越世间的执着与束缚,达到真正的心灵解脱。

整首诗充满了禅宗特有的深邃哲理和对心性本真的探讨,是一篇精炼而富有思想性的作品。

收录诗词(139)

张伯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江月.十二首(其九)

鱼兔若还入手,自然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

到彼悉皆遗弃。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皆非。

虽然四句属无为。此等何须脱离。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西江月.十二首(其六)

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

真妄体分两种。悟则便名静土,更无天竺曹溪。

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则弥陀出世。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西江月.十二首(其一)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寻常邪见及提携。

方便指归实际。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

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西江月.十二首(其一)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

迷悟岂拘先后。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形式: 词牌: 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