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通过对镜子的比喻,探讨了真妄与色空的关系。"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越世俗名相、直接证悟佛理的追求。而"色空明暗本来齐"则指出了色彩(即现象世界)和虚空(即真如之实相)的本质平等与统一性,暗示了对宇宙真理的洞察。"真妄体分两种"揭示了作者对于区分真实与虚幻的明确态度。
诗中的"悟则便名静土,更无天竺曹溪"表达了一旦达到悟道,即可在心中建立一个清净之地,不再受外界干扰。而"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则弥陀出世"则是在质疑传统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认为真正的解脱与安宁来自内心的觉悟,而非依赖于某个遥远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对禅理的深刻把握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张伯端在宋代佛教修行中的一种高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