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世间一等汉,做尽百家冤。
锥刀急利禄,尺寸竞田园。
世上若无死,尘中应更喧。
劝君衣带上,分明书此言。
这首诗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与竞争,以及对个人追求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世间一等汉,做尽百家冤”开篇,直接点明了社会上那些为了名利而不惜伤害他人利益的人,他们如同制造冤屈的罪魁祸首,将世间搞得乌烟瘴气。
接着,“锥刀急利禄,尺寸竞田园”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土地时的激烈竞争,比喻为锋利的锥刀在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中,不仅伤害了他人,也损害了自己的心灵。这种对物质的贪婪追求,使得社会充斥着无尽的纷争与不满。
“世上若无死,尘中应更喧”则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以及对无休止争斗的无奈与讽刺。在诗人看来,如果世界上没有死亡,那么尘世间的喧嚣与混乱将会更加难以平息,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社会矛盾的永恒性。
最后,“劝君衣带上,分明书此言”是诗人对读者的直接呼吁,希望人们能够铭记这些深刻的道理,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提醒,而是要将其内化于心,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之中。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期许,也是对整个社会和谐共处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与对社会公正的渴望,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和人文关怀精神。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僧家乃野人,何苦事迎迓。
佛法变人情,真实成虚假。
不见老赵州,禅床犹懒下。
但愿大王知,谁管都衙骂。
区区求富贵,求得一何用。
前遮并后拥,假合成戏弄。
正如梦南柯,妄认位貌重。
忽然睡眼醒,始笑乾培奉。
劝汝谛观身,此身真可恶。
上下九个孔,臭秽常流注。
内外四条蛇,轻躁不停住。
智者善思惟,莫被皮囊误。
女色多瞒人,人惑总不见。
龙麝暗薰衣,脂粉厚涂面。
人呼为牡丹,佛说是花箭。
射人入骨髓,死而不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