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松下有琴闲未收,一灯高为石丛留。
诗情似到山家夜,树色轻含御水秋。
小榼提携终永日,半斑容鬓漫生愁。
因君抚掌问时俗,紫阁堆檐不举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中夜晚景象,诗人在松树下摆放着琴瑟,但并未收起,似乎是在等待月色或是心境的到来。"一灯高为石丛留"则显示出诗人独自一人,在岩石丛中点亮了一盏孤灯,以此作为夜晚的伴侣。
"诗情似到山家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契合,仿佛整个山谷都在回应着诗人的情怀。"树色轻含御水秋"则是对自然之美的一个描写,通过树木和流水的细腻刻画,传达出一种淡远且清新的气息。
接下来的"小榼提携终永日"中,小榼可能指的是一只小巧的酒壶,这里诗人提着这酒壶,似乎是想借酒来消磨时光。"半斑容鬓漫生愁"则透露出诗人的心境,他或许有着一些隐忧,但却不愿意表露出来,只是在半掩的鬓发间默默生长。
最后两句"因君抚掌问时俗,紫阁堆檐不举头"中,诗人似乎在询问朋友关于世事的看法,但紫阁(即皇宫)却高不可攀,连抬头望去的勇气都没有。这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俗的疏离和对权力中心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山中宅邸所体验到的宁静与孤独,以及他对于外界的淡漠和超然。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明月溪头寺,虫声满橘洲。
倚栏香径晚,移石太湖秋。
古树云归尽,荒台水更流。
无人见惆怅,独上最高楼。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
马过雪街天未曙,客迷关路泪空频。
桃花坞接啼猿寺,野竹庭通画鹢津。
早晚相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閒人。
帘下秋江夜影空,倚楼人在月明中。
不将行止问朝列,唯脱衣裳与钓翁。
几处别巢悲去燕,十年回首送归鸿。
那应更结庐山社,见说心閒胜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