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名为《送舒著作重授省郎赴阙》。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现实情感的表达,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美好的祝愿。
开篇“三岁相依在洛都,游花宴月饱欢娱”两句,描绘了一种悠闲、快乐的生活场景。"三岁"并非实指,而是比喻时间不长,但情谊深厚。在历史文化名城洛阳,诗人与友人相依为命,共同享受着花前月下的美好时光,这些都是难忘的欢乐记忆。
接着“惜别笙歌多怨咽,愿留轩盖少踟蹰”两句,则流露出离别之情。"惜别"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分别感到不舍,而"愿留"则是希望能够延长这短暂的相聚时光。"笙歌"和"轩盖"都是古代车马仪仗中的器物,这里借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之情。
中间“剑磨光彩依前出,鹏举风云逐后驱”两句,则是描写友人的英勇和才能。"剑磨光彩"比喻友人的才华横溢,而"鹏举风云"则形象地表现了友人如同大鹏展翅,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概。
末尾“从此求闲应不得,更能重醉白家无”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抒怀和对未来的期许。"从此求闲"表明在朋友离开后,自己将难以寻得安宁。而"更能重醉"则是在赞美友人,同时也是一种自嘲,表达了诗人想要再次沉浸于欢乐之中的愿望,而"白家"可能是对某位诗人的尊称或暗示。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和现实情感的抒发,表现出深厚的情谊和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自嘲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