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四五)

平等无有二,终日同宅住。

世人不了妄,心生外缘取。

取得外相佛,乐却变成苦。

苦即诸法生,大海从何渡。

为报知音者,好好看道路。

形式: 偈颂

翻译

万物平等无差异,整日共居一处。
世人不明真谛,执着于外在牵绊。
追求外在佛像,快乐转瞬成苦楚。
苦源自万事万物,如何渡过苦海?
为答谢理解之人,看清眼前的路。

注释

平等:没有差别对待。
妄:虚幻不实的想法。
心生:内心产生。
外缘:外在的诱惑或牵连。
佛:佛教中的觉悟者象征。
乐:快乐。
苦:痛苦。
诸法:一切事物。
大海:比喻困难或困境。
知音:理解自己、共鸣的人。
道路:人生之路,或指引方向的事物。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蕴含着深刻的佛法哲理。诗中“平等无有二,终日同宅住”两句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内心世界平和状态的追求。

接下来的“世人不了妄,心生外缘取”指出了人们往往迷失在虚幻之中,不了悟生命的真谛,而是被外界的诱惑所牵绊。这里的“外缘”可以理解为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和执着。

诗人随后写道:“取得外相佛,乐却变成苦。”这两句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即人们追求外在的宗教仪式或修行方法以为可以得到解脱,但往往因为对这些形式的迷信而导致新的痛苦。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佛法的真谛。

紧接着,“苦即诸法生,大海从何渡”两句则深入探讨了苦难的本质。这里“苦即诸法生”意味着所有现象皆来自苦难的体验,而“大海从何渡”则是比喻生命如同浩瀚的大海,人们如何能够渡过这片充满痛苦和迷茫的存在。

最后两句,“为报知音者,好好看道路”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寻求真理者的提醒和鼓励。这里“知音者”指的是能够理解和感应佛法真谛的人,而“好好看道路”则是告诉他们要认真观察和选择自己的修行之路。

总体而言,这首诗偈通过对比内心世界与外在形式的修行,强调了对佛法真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以及对个人精神修行道路的明智选择。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四六)

故宅有宝珠,却向田野求。

这个一群贼,赚你徒悠悠。

泥上搽妆粉,壁上涂浑油。

愚人见梦事,赞叹道能修。

腊月三十日,元无一物收。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诗偈(其一四七)

山中失却心,任运腾腾语。

语即说空空,空中无蛇鼠。

有心波浪起,无心是净土。

净土生真佛,佛还传佛语。

佛能度众生,众生是佛母。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四八)

心王不能了,何不依真智。

一吼百兽伏,尽见无生理。

无生理甚宽,无心无可看。

非内外中间,非生死涅槃。

诸法无住处,遨游神自安。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四九)

外求非是宝,无念自家珍。

心外求佛法,总是倒行人。

般若名尚假,岂可更依文。

有相皆虚妄,无形实是真。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