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灵寿一枝,瘦同鹤胫。肌轻体赤幽人称。
住行坐卧不相离,穿云过水常随定。
豁散迷津,指回斜径。扶危助险通神圣。
依时搅拨虎龙争,尖挑日月乾坤莹。
这首元代刘志渊的《踏莎行·原调作灵寿杖》描绘了一根灵寿杖的超凡形象。"灵寿一枝,瘦同鹤胫",以比喻手法形容杖身如仙鹤般清瘦而坚韧,暗示其非凡材质和高洁气质。"肌轻体赤幽人称",进一步描绘杖色赤红,仿佛承载着隐士般的神秘力量。
"住行坐卧不相离,穿云过水常随定",杖与主人形影不离,无论在山间云雾缭绕处,还是江河之上,都能保持坚定。这杖不仅是实用之物,更是精神寄托。
"豁散迷津,指回斜径",杖具有指引作用,能帮助主人度过困境,选择正确的道路。"扶危助险通神圣",强调了杖的神圣力量和保护作用。
最后两句"依时搅拨虎龙争,尖挑日月乾坤莹",描绘杖在关键时刻能化解冲突,如同搅动天地间的能量,顶端尖锐明亮,象征着它能照亮人间,驱散黑暗。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赞美了灵寿杖的神奇力量和主人与之的深厚情感纽带,体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和超然力量的崇尚。
不详
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
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纱。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菱鉴玉篦秋月,蕙炉银叶朝云。
宿酲人困屏山梦,烟树小江村。
翠甲未消兰恨,粉香不断梅魂。
离愁分付残春雨,花外泣黄昏。
墙角含霜树静,楼头作雪云垂。
钩帘鹊噪空庭晚,坐看月来时。
异域书迷雁足,幽闺镜掩虫丝。
一宵两地肠千转,惟有梦魂知。
水漫汀洲新绿,云开崦嶂微青。
残红不见成阴后,鶗鴂寂无声。
笑傲坡公一梦,风流杜牧三生。
西湖依旧人中意,来去竟难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