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子瞻(其二)

翰林岂特文章工,赤心白日相贯通。

先与吴人除二凶,次与吴田谋常丰。

乃与徒役开西湖,狭者使广塞者除。

溉田不知几万夫,其田立变为膏腴。

世世可知无旱枯,吴人衣食常有馀。

有馀之人善可趣,官司亦可省刑诛。

无穷之利谁与俱,前有白傅后有苏。

翰林如此能成务,吴人叩额呼为父。

未知何处立生祠,定是吴山行坐处。

翰林却过淮之东,无人不看眉阳公。

玉堂气貌将以恭,又到南城寻老农。

仍使尊中酒不空,玉泉最好白醅醲。

便将玉水倾喉咙,须臾醉倒无忧翁。

老翁虽醉不敢迂,记得杭州三事书。

欲毗舜智皋陶谟,事防沮隔有所拘。

翰林此说若行诸,圣朝惠泽可大敷。

譬如雷雨动天衢,旷然霈然而廓如。

无分草木与虫鱼,一时奋振皆沾濡。

满堂饮酒尽欢娱,更无一人泣向隅。

老农虽然无所逋,愿同众口齐欢呼。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徐积所作,名为《赠子瞻(其二)》。诗中赞扬了苏轼(字子瞻)在杭州治理期间的功绩,以及他为百姓带来的福祉。

诗中首先提到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更有一颗赤诚之心,与光明正大的品质相通。接着,诗人描绘了苏轼在杭州的治绩:他先是帮助当地除去了祸害,随后规划农田,开凿西湖,使得土地变得肥沃,百姓得以丰衣足食。这种恩泽世代相传,百姓不再担心干旱和饥荒。

苏轼还减少了不必要的官府刑罚,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并且与百姓共享酒宴之乐。他亲自下田,了解农民的生活,提供指导,甚至在宴会上亲自品尝当地的美酒。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希望在他离开后,能够有人为他建立生祠,以纪念他的功德。同时,诗人也期待苏轼的理念能够被广泛传播,让更多的官员学习并实践,从而惠及更多的人,如同雷雨般普降甘霖,滋润万物,使社会充满和谐与欢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赞颂,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杰出官员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以及他对民众生活改善的深远影响。

收录诗词(738)

徐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字:仲车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 生卒年:1028—1103

相关古诗词

赠子瞻(其三)

昔者益州牧,意欲见杜微。

不能以身往,使人舆致之。

虽用为谏议,待士礼已非。

而况君房辈,端坐呼子陵。

子陵胸中气,直与青云平。

岂肯为人屈,彼亦徒骄矜。

孰如扬州牧,自处逊与恭。

德不矜其盛,事不矜其功。

南郭已三顾,迂身为衰翁。

以手书所问,视面叹厥容。

移时能立语,避乘乃鞠躬。

不知古之人,几人能如公。

形式: 古风

感秋和张文潜(其一)

汎汎河中舟,莫系河上柳。

君看道傍叶,行人一挥手。

枝条旦旦空,颜色何可久。

坐恐霜霰繁,诸媚归一朽。

我有千丈松,亭亭不可揉。

生在孤峰上,独与云霞偶。

群形靡且纷,不与较妍丑。

群动日夜驰,而以静为守。

守松者为谁,白发无憾叟。

蓬蒿可蔽身,糟糠可糊口。

言者寓于诗,默者寓于酒。

谁知杯酌閒,便是无何有。

念子于我深,我于子亦厚。

记我守松篇,行行重回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感秋和张文潜(其二)

张子非不厚,涕泗中夜起。

兰蕙虽已衰,松筠正堪佩。

君爱兰与蕙,忘我筠与松。

君爱洛阳官,弃我淮上翁。

翁如扬大夫,其心甘贱贫。

不投天禄阁,却反离骚文。

骚人虽已殁,万古为忠魂。

欲知冤愤气,但看苍梧云。

冤情寄湘水,冤声寄湘竹。

年年霜露时,夜夜秋声哭。

形式: 古风

感秋和张文潜(其三)

秋风一何惨,物形随以变。

秋风如无情,虫鸟声俱怨。

我无外物累,但有屋中燕。

翩翩势将去,盼盼如有恋。

此物虽至微,其旧殆可念。

而况西郭交,年将屈五指。

南城文字閒,东皋松竹里。

气类亦相合,老少两忘齿。

昔居吾舍傍,今在河之涘。

船头缆将解,船上桅将起。

留君恨不早,此役定难止。

如何舍我去,处我复何以。

君看淮泗閒,一派良可喜。

从来病浊污,而今稍清泚。

人方涉其流,冠缨殆可洗。

此行君乐否,一千五百里。

未见洛阳山,先见洛阳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