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东游寄猗氏第五明府解县韩明府

步出青门去,疏钟隔上林。

四郊多难日,千里独归心。

暮鸟声偏苦,秋云色易阴。

乱坟松柏少,野径草茅深。

灞涘袁安履,汾南宓贱琴。

何由听白雪,秪益泪沾襟。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翻译

走出长安城门,远处传来稀疏的钟声,回荡在上林苑的上空。
在这四郊多灾多难的日子里,我独自踏上千里归途,心中满是思乡之情。
傍晚的鸟鸣格外凄凉,秋天的云彩颜色阴沉,更添忧郁。
野外的坟头松柏稀疏,小路两侧杂草丛生,显得荒凉。
想起袁安曾在灞水边漫步,宓贱也曾弹奏过琴曲,这些往事在我心头浮现。
何时才能再次聆听那高洁的《白雪》之音,却只会让我泪水涟涟,打湿衣襟。

注释

青门:长安城的东门。
疏钟:稀疏的钟声。
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四郊:周围地区。
独归心:孤独的思乡之心。
暮鸟:傍晚的鸟儿。
秋云:秋天的云彩。
乱坟:杂乱的坟墓。
袁安:东汉名士,以清贫自守闻名。
宓贱:西晋诗人,以琴艺著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晚秋时节独自踏上归途的愁苦情怀。"步出青门去,疏钟隔上林",开篇即设置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青门常指城门,疏钟则是指清晨的钟声,诗人似乎是在这宁静的早晨踏上了归程,心中充满了对远方家园的思念。

"四郊多难日,千里独归心"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感受。"暮鸟声偏苦,秋云色易阴"则通过自然景象渲染了诗人的情绪,暮色的鸟鸣似乎带着一丝哀愁,而秋日的云彩也常伴随阴霾,显得分外凄凉。

"乱坟松柏少,野径草茅深"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荒凉景象,乱坟指的是历史遗迹的坟墓,而松柏作为常绿树木,在这里却显得稀少,这种景象加重了诗人的哀愁。野径则是荒废的小路,被深秋的草茅覆盖,增添了一份萧瑟感。

"灞涘袁安履,汾南宓贱琴"中的“灞涘”和“汾南”可能指的是具体的地名,而“袁安履”则是说脚步在这样的地方留下印记,“宓贱琴”则是对琴声的低沉与淡远的形容,这些细节都在强化诗人的孤独情感。

最后,"何由听白雪,秪益泪沾襟"一句,通过唐代著名的《白雪》乐曲,与诗人眼前的萧瑟秋景相结合,触动了诗人的深沉哀愁,使得泪水潸然。这个结尾不仅是对前文的情感的总结,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表达。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诗人独自旅行中的孤寂与思念,以及面对荒凉自然时的悲伤与哀愁,是一篇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古典佳作。

收录诗词(168)

耿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 字:洪源
  • 籍贯:河东(今属山西)

相关古诗词

晚夏即事临南居

何须学从宦,其奈本无机。

蕙草芳菲歇,青山早晚归。

广庭馀落照,高枕对闲扉。

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

艰难逢事异,去就与时违。

遥忆衡门外,苍苍三径微。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

章溪与贡水,何事会波澜。

万里归人少,孤舟行路难。

春光浮曲浪,暮色隔连滩。

花发从南早,江流向北宽。

故交参盛府,新角耸危冠。

楚剑期终割,隋珠惜未弹。

酒醒愁转极,别远泪初乾。

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喜侯十七校书见访

东城独屏居,有客到吾庐。

发廪因舂黍,开畦复剪蔬。

许酣令乞酒,辞窭任无鱼。

遍出新成句,更通未悟书。

藤丝秋不长,竹粉雨仍馀。

谁为须张烛,凉空有望舒。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酬张少尹秋日凤翔西郊见寄

鼎气孕河汾,英英济旧勋。

刘生曾任侠,张率自能文。

官佐征西府,名齐将上军。

秋山遥出浦,野鹤暮离群。

远恨边笳起,劳歌骑吏闻。

废关人不到,荒戍日空曛。

草木凉初变,阴晴景半分。

叠蝉临积水,乱燕入过云。

丽藻终思我,衰髯亦为君。

闲吟寡和曲,庭叶渐纷纷。

形式: 排律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