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新栽竹

斸破烟丛带笋移,映轩临槛特为宜。

龙孙已见多奇节,凤实新生入翠枝。

不向阮家林下集,还思渭北水边窥。

一花一草公休咏,惯作兰台侍从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挖掘竹丛中带着竹笋移动,映照窗户和门槛特别合适。
竹笋已显出奇特的节段,新长的凤实挂满翠绿的枝头。
不再聚集在阮家的竹林,还想望渭北水边的景象。
对于一朵花、一棵草,您无需再歌咏,我常常用它们来写诗,伴随在公卿左右。

注释

斸破:挖掘。
烟丛:竹丛。
带笋移:带着竹笋移动。
映轩临槛:映照窗户和门槛。
龙孙:竹笋的美称,因其形状似龙之子。
奇节:奇特的节段。
凤实:竹实,也指凤凰的果实,象征吉祥。
翠枝:翠绿的枝头。
阮家林下:指隐士居所,这里借指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渭北水边:渭河之北,代指长安或京城一带。
窥:偷看,此处指向往或怀念。
公休咏:公卿们无需再歌咏。
兰台:古代官署名,这里泛指朝廷或官场。
侍从诗:陪伴公卿的诗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新栽竹》,通过对新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首句“斸破烟丛带笋移”形象地描绘了竹子从竹林中挖出带着嫩笋移植的过程,富有动态感。接下来,“映轩临槛特为宜”写竹子亭亭玉立,与轩槛相映成趣,显得格外适宜。

“龙孙已见多奇节”中的“龙孙”常用来比喻竹子,这里赞美竹子如龙之孙,具有奇特的节操和生长力。“凤实新生入翠枝”进一步强调竹子的生机盎然,以凤凰之实比喻竹子的果实,寓意其高洁品质。

“不向阮家林下集,还思渭北水边窥”借用了典故,阮籍曾隐居竹林,此处表达诗人不愿像阮籍那样隐逸,而是希望能像竹子一样,保持清高,向往着渭水边的景色,寓含着诗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句“一花一草公休咏,惯作兰台侍从诗”表达了诗人谦逊之意,说自己并不愿过多地被赞誉,而更愿意像兰台(古代官署名)的侍从诗人一样,默默为国家和君主服务,写出深沉的忠诚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既赞美了竹子的品格,也透露出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情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睢阳杜相公答蔡君谟新体飞草书

丹砂篆印发题封,云母屏开照耀中。

漠漠蛟绡吹入纸,翘翘虿发卷随风。

新番自与鸿都异,旧法唯应垩帚同。

丞相报诗何处问,清泠池上雁能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依韵和签判都官昭亭谢雨回广教见怀

赛雨何从事,高情苦爱山。

谢公联句后,惠远过溪间。

笑处岩相答,归时酒在颜。

端忧守穷巷,无力共跻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依韵和雍丘尉王秘校见寄

东瞻杞国城,半日鸟飞程。

度雁不曾下,新文谁寄评。

旧年因使至,秀句欲人惊。

聊效题斋壁,先贤亦以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依韵诸公寻灵济重台梅

梅要山傍水次栽,非同弱柳近章台。

重重叶叶花依旧,岁岁年年客又来。

虽爱千枝竞繁密,还嗟短发已衰颓。

郎官博士留车骑,拥蔽脩篁为斫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