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台州沈虞卿使君入朝(其三)

东南数十州,今惟本根地。

因仍军国须,支吾亦良费。

簿书高没人,大率非古意。

先生海邦来,历历眼中事。

诚心对天日,正色俯民吏。

那无一夜惊,感叹不能寐。

九重忧民深,时节苦未易。

源流傥可言,请拜仁人赐。

形式: 古风

翻译

东南众多的州郡,如今只剩下本土根基。
国家军队的需要仍然存在,勉强支撑也需大量花费。
繁重的文书工作压得官员喘不过气,这并非古代的理想状态。
先生您从海外而来,亲眼目睹了种种现实。
您以真诚之心面对天地,严肃公正地对待百姓和官吏。
怎能没有夜半惊醒,感叹无法入眠。
皇上深深忧虑民生疾苦,时局艰难,进展不易。
如果源头和传统可以述说,请赐予我们仁人的智慧和帮助。

注释

本根地:本土根基。
因仍:沿袭,继续。
支吾:勉强应付。
簿书:文书,账册。
大率:大致,一般来说。
海邦:海外国家。
诚心:真心实意。
正色:严肃的表情。
那无:怎能没有。
九重:皇帝代指朝廷。
时节:时势,时机。
源流:历史渊源,传统。
仁人:有仁德的人,贤能之人。

鉴赏

此诗乃宋代文学家孙应时所作,名为《送台州沈虞卿使君入朝(其三)》。诗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虑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开篇“东南数十州,今惟本根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地方政局变化的关注,以及作为官员对自己职责所在之地的牢固认同。

接着,“因仍军国须,支吾亦良费”则是说到国家的军事和国库开支都需要精心筹划,这些都是国家的大事,也是作者深感其重要性和棘手性的体现。"簿书高没人,大率非古意"此句暗示当今世道不同往昔,文书积累如山,但缺乏古人之风骨。

“先生海邦来,历历眼中事”表明作者对于沈虞卿使君的到来持有敬仰之心,对于他处理国事的能力和态度都看在眼里。"诚心对天日,正色俯民吏"则是赞美沈虞卿能以真诚之心面对苍天,以正直之色对待百姓和官吏。

“那无一夜惊,感叹不能寐”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甚至连夜晚的安宁都无法得到。"九重忧民深,时节苦未易"则是说到皇帝对百姓之忧虑深沉,而时代所面临的问题难以轻易解决。

最后,“源流傥可言,请拜仁人赐”是作者对于沈虞卿能够理解和分析事物的根源与发展变化表示赞赏,并请求他施予恩惠。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沈虞卿能力的认可,也反映出诗人自己对于国家大计的思考和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地方政局、国事处理以及个人官员品质的赞美,表达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未来的担忧。

收录诗词(624)

孙应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台州沈虞卿使君入朝(其二)

靖康建炎事,尝闻诸公言。

志士日夕心,呜咽声气吞。

新亭五十年,尘埃尚中原。

君王大经略,梦想天河翻。

时情习安宴,未办酬国恩。

修攘亦有序,此事难遽论。

所要夙昔怀,勿以暮气昏。

为公一悲歌,风云澹乾坤。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送史同叔司直造朝(其一)

天壤王郎子,芝兰谢傅家。

班行想风采,诗礼倍光华。

万里鞭先著,连城玉未瑕。

公馀闭斋阁,黄卷有生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送朱仲微使君赴阙

声迹周行旧,人门汉相延。

谢宗康乐在,阮侄仲容贤。

文献群公侧,风流晚辈先。

天资超瑑玉,心量极澄渊。

世故虽游刃,荣途独缓鞭。

风霜饱经历,岁月起联翩。

奏牍留天听,鸣镳拜日边。

一麾纡郡组,两地冠淮壖。

巢坞江湖会,吴陵海泽偏。

阳公优抚字,山甫重蕃宣。

秋月沧浪底,春风草木前。

近名辞赫赫,直道守平平。

襦裤歌千里,丝纶锡九天。

别帆催入觐,祖席叹登仙。

详试谙冯翊,深褒属颍川。

径须持紫橐,应不坠青毡。

世道千龄远,人情百虑牵。

关心眷河雒,努力补陶甄。

窭迹来蓬筚,微芳托蕙荃。

一枝容吏隐,三釜慰亲年。

借寇知难请,依刘敢自怜。

炉锤思旧物,倘问及林泉。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送池子文

巾山秋思俯晴江,樽酒怀人惜异邦。

千里谁能携客枕,一灯还此对寒窗。

圣门莫忘心期远,文鼎何妨笔力扛。

去去成名深自警,白云飞处倚门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