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昭陵仁圣,与天同功。不刻不雕,万国文明。
日月照临,无有隐侧。一滴之雨,泽及万物。
简言易从,易言易知。皇祖有训,信如四时。
雷声不作,天地渊默。遗黎怀仁,霣泣翰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对仁宗皇帝墨迹的赞美之作,以书法艺术象征仁德。诗中首先称赞仁宗皇帝的仁德如同天地自然,不需雕琢,却能普照万国,带来文明。他的教诲如同日月,光明正大,深入人心。墨迹虽轻,却蕴含深远的恩泽,如同雨露滋润万物。接着,诗人比喻皇帝的训示简洁而深入人心,如同四季更替般可靠。最后,通过“雷声不作,天地渊默”描绘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表达遗民怀念仁德之心,他们在墨迹中感受到皇帝的仁爱,感动得涕泣,通过书法艺术寄托情感。整体上,这首诗赞美了仁宗皇帝的仁德和其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
不详
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敬礼补陀,岩下水边。十方三世,无不现前。
愿我亦證,空觉极圆。处处悲救,火中生莲。
秀眉广宇,不如鲁山。槁项黄馘,不如漆园。
韬光匿名,将在双井。谈玄说妙,热谩两川。
枯木突兀,死灰不然。虚舟送物,成百漏船。
通身是眼,不见自己。欲见自己,频掣驴耳。
通身是手,不解著鞭。白牛懒惰,空打车辕。
通身是佛,顶戴弥陀。头上安头,笑杀涪皤。
枯木突兀,傲睨万物。顶门上眼,正法中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