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史君文彩汉相如,暂向明时绾左符。
为郡似家身似客,视民如子吏如奴。
鲁公金石光千古,吏部文章妙两都。
戴白垂髫相与语,如公治行向来无。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儆所作,名为《送洪史君赴阙移节会府》。从文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史君的才能和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愿。
“史君文彩汉相如,暂向明时绾左符。”两句以史君比拟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相如和政治家萧何,通过“文彩”二字赞扬其文学才华非凡,同时,“绾左符”则形象地描绘了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为郡似家身似客,视民如子吏如奴。”史君治理地方之情怀被比喻成像对待家人一样关心百姓,对待下属却严格有序,就像是父母对孩子和主人的权威一样,这些形象化的语言突出了史君在公务上的仁厚与严明。
“鲁公金石光千古,吏部文章妙两都。”这两句赞美了史君的文学成就,将其比作鲁国古代的金石之光,流传千年,同时指出他在官府中的文章作品,既能表现其高超技艺,又能治理两地,这里的“两都”可能是指两个行政区域。
最后,“戴白垂髫相与语,如公治行向来无。”诗人以亲切的口吻,表达了对史君的敬意和对他治理能力的认同,通过老者头发花白的形象,以及“如公”二字,传递出一种时间的沉淀和对人物品质的高度肯定。
整首诗以赞美史君为主线索,将其个人的文学才华、政治才能以及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表达深情厚谊与高水平艺术性的送别诗。
不详
原名备。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驺驭曾鸣帝里珂,一麾出守古牂牁。
龙媒入贡汉天子,铜柱重闻马伏波。
万里争传麒麟像,满城欢唱旧襦歌。
著人茉莉花如雪,不醉花前花奈何。
薄薄轻寒作许阴,村村花柳为谁新。
良辰欣见百五日,冠者仍馀五六人。
冷雨凄风连午夜,飞花流水一年春。
窥园未阻江东兴,陌上应多翠黛颦。
覆篑一拳进,嵌空百肘宽。
僧房因石室,蚁穴梦槐安。
尘路十年别,松风六月寒。
凄凉旧题处,不忍更重看。
白日潇潇松径静,红蕖冉冉洞门深。
风涵广宇生虚籁,梦破西窗上夕阴。
景物眼前浑似旧,尘埃题处忍重寻。
羸骖落日孤村路,尘土依然满病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