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物便见心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翻译

见到事物就能看到内心,没有事物时内心也无所不在。
在四方上下的一切环境中,真实的本心无所不包。
如果只有认知和理解,反而会陷入颠倒的认知观。
面对情境能保持一颗不动之心,才能展现真正的觉悟面貌。

注释

见:看见。
物:事物。
心:内心。
无物:没有事物。
十方:四方上下,泛指所有方向。
通塞:畅通或阻塞,这里指环境变化。
真心:真实的本心。
无不遍:无所不在。
若:如果。
知识解:认知和理解。
颠倒见:颠倒的认知观。
睹境:面对情境。
无心:不动之心。
始:才。
菩提面:觉悟的面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伯端的作品,它体现了佛教中“即心即道”的思想。诗中的“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表达了一种直接以心观物,从而领悟真理的心境。这也契合了禅宗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法。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则描绘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心灵状态。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以及这种追求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

然而,“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警示我们,对于知识的执着与分辨可能导致对真相的误解。这里的“颠倒见”指的是由于概念和知识的束缚,而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认知方式。

最后,“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则是说,当我们能够超脱对外界事物的执着,无心地观察时,我们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佛教中的“菩提”,即觉悟之道。这里的“菩提面”象征着智慧与真理的实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心”的探讨,展现了禅宗中关于觉悟和修行的一种深刻理解,它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的知识与认知,直接触达内在的心性。

收录诗词(139)

张伯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石桥歌

吾家本住石桥北,山镇水关森古木。

桥下涧水彻昆崙,山下有泉香馥郁。

吾居山内实堪誇,遍地均栽不谢花。

山北穴中藏猛虎,出窟哮吼生风霞。

山南潭底隐蛟龙,腾云降雨山濛濛。

二兽相逢斗一场,玄味隐伏皆真祥。

景堪美,吾暗喜,自斟自酌醺醺醉。

醉弹一曲无弦琴,琴里声声教仔细。

可煞醉后没人知,昏昏默默恰如痴。

仰观造化工夫妙,日还西出月东归。

天是地,地是天,反覆阴阳合自然。

识得五行颠倒处,指日升霞归洞天。

黄金屋,白玉椽,玉女金童日侍前。

南辰北斗分明布,森罗万象现无边。

无昼夜,要绵绵,聚散周天火候全。

若问金丹端的处,寻师指破水中铅。

木生火,金生水,水火须分前后队。

要辨浮沉识主宾,铅银砂汞方交会。

有刚柔,莫逸意,知足常足归本位。

万神齐贺太平年,恁时国富民欢喜。

此个事,好推理,同道之人知此义。

后来一辈学修真,只说存养并行气。

在眼前,甚容易,得服之人妙难比。

先且去病更延年,用火烹煎变阳体。

学道人,去思已,休问旁门小法制。

只知目下哄得人,不觉自身暗憔悴。

劝后学,须猛絷,莫徒抛家住他地。

妙道不离自家身,岂在千山并万水。

莫因循,自贪鄙,火急寻师觅玄旨。

在生若不学修行,未必来生甚胎里。

既有心,要终始,人生大事惟生死。

皇天若负道心人,令我三涂为下鬼。

形式: 古风

即心是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

形式: 古风

宝月

一轮明月当虚空,万国清光无障碍。

收之不聚拨不开,前之不进后不退。

彼非远兮此非近,表非外兮里非内。

同中有异异中同,问你傀儡会不会。

形式: 古风

性地颂(其三)

视之不可见其形,及至呼之又却应。

莫道此声如谷响,若还无谷有何声。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