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菌歌

雨前无物撩眼界,雨里道边出奇怪。

数茎枯菌破土膏,即时便与人般高。

撒开圆顶丈来大,一菌可藏人一个。

黑如点漆黄如金,第一不怕骤雨淋。

得雨声如打荷叶,脚如紫玉排粉节。

行人一个掇一枚,无雨即阖有雨开。

与风最巧能向背,忘却头上天倚盖。

此菌破来还可补,只不堪餐不堪煮。

形式: 古风

翻译

雨前的世界宁静无扰,雨中路边显现奇观。
几根枯萎的菌菇破土而出,瞬间就长到人一般高。
它们撑起一顶直径达丈的伞,足以容纳一个人。
颜色深黑如墨,色泽金黄如金,首当其冲不惧暴雨。
听到雨声如同敲打荷叶,菌菇的脚部犹如紫色玉雕的细节。
路人摘取一枚,晴天闭合,雨天则张开。
它与风最为默契,仿佛忘了头顶有天空作庇护。
虽然菌菇破土而出,还能修补一些东西,但并不适合食用或烹煮。

注释

撩:吸引, 引起。
眼界:视野。
奇怪:奇特, 不寻常。
枯菌:干枯的菌菇。
土膏:土壤的滋养。
撒开:展开。
开:打开。
圆顶:圆形的顶部。
骤雨:急雨, 猛烈的雨。
打荷叶:像打在荷叶上。
紫玉:紫色的玉石。
行人:路人。
掇:拾取。
阖:关闭。
向背:顺应, 反应。
倚盖:依靠的遮蔽物。
补:修补。
堪:能够。
餐:食用。
煮:烹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雨后奇妙的蘑菇生长景象,通过对蘑菇外形和生长环境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生命力的旺盛。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雨后的蘑菇,它们在泥土中破土而出,迅速成长至人一般高。蘑菇的形态各异,有的如同圆顶的大伞,有的则能藏匿一个人。它们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或黑如漆,或黄如金,都显得异常坚韧,不畏风雨。

诗中“得雨声如打荷叶,脚如紫玉排粉节”一句,更是将蘑菇生长的声音与荷叶被雨滴击打的清脆声音相比较,形象地描绘了蘑菇在雨中的生动活泼。同时,“脚如紫玉排粉节”则是对蘑菇根部结构的精致描述,使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诗人的情感随着蘑菇的生长而上升,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即使是在提及蘑菇不能食用的不足时,也是以一种轻松自如的态度来表达的,这体现了诗人对待生活中的小事都能保持乐观和幽默态度的性格特点。

总体而言,诗歌通过对雨后蘑菇生长奇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力,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与赞赏,以及他那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招陈益之李兼济二主管小酌益之指蚕豆云未有赋者戏作七言盖豌豆也吴人谓之蚕豆

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

沙瓶新熟西湖水,漆櫑分尝晓露腴。

味与樱梅三益友,名因蚕茧一丝絇。

老夫稼圃方双学,谱入诗中当稼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明发五峰寺

归时路何近,去时路何远。

山路无短长,人心有往返。

每因赴官期,一出谒乡县。

若非人事牵,无奈老身懒。

初心作此行,夜雨醒醉眼。

孤愁念群驺,尺泥滑双趼。

首涂天全湿,回辙云半捲。

投寺借松床,呼僧同野饭。

颓然佳眠足,得此行役倦。

暂劳新不堪,遐征旧所叹。

松菊岂不怀,樊笼何时免。

瘦藤要觅闲,到了古道院。

形式: 古风

明发四望山过都昌县入彭蠡湖

众船争取疾,直赴两山口。

吾船独横趋,甘在众船后。

问来风不正,法当走山右。

不辞用尽力,要与风相就。

忽然挂孤帆,吾船却先走。

形式: 古风

明发平坦市

花霏滋晓寒,叶哢新野听。

万象宿雨馀,洁斋无欠净。

霁曦耿欲吐,远峰忽复暝。

林庐居者谁,户与碧山映。

蔷薇上木末,不架得初性。

彼卧晏未兴,我征漂靡定。

悁然怀吾庐,花竹幽更盛。

兹焉独足羡,自视不差胜。

顾瞻江之西,心速路逾夐。

似闻前溪水,尽还旧沙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