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寺

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

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

有果猿攀树,无斋鸽看僧。

儒门自多事,来此复何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半山腰上有一座寺庙,我这山野之人秋天前来攀登。
在众多景致中,我特别喜欢那里的石头,独自选了最高的楼层去欣赏。
有猴子在树上摘果子,鸽子却不在斋堂周围看僧人。
儒家学者本就事务繁多,我到这里又能做些什么呢?

注释

山半:半山腰。
一山寺:一座寺庙。
野人:山野之人。
秋日:秋天。
登:攀登。
就中:其中。
偏爱:特别喜欢。
石:石头。
最高层:最高的楼层。
有果:有猴子在。
猿攀树:猴子摘果子。
无斋鸽:鸽子不在斋堂。
看僧:看僧人。
儒门:儒家学者。
多事:事务繁多。
来此:来到这里。
复何能:又能做什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秋日攀登山中寺庙的景象。诗人先以"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设置了宁静而又带有一丝寂寞的氛围,山寺位置偏远,但游子仍然选择在秋天这个季节来到这里。

接着,"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欣赏,他不仅喜欢登临高处,更特别喜爱那些坚硬而冷峻的岩石。这种偏好也映射出诗人的性格——独立而坚毅。

在"有果猿攀树, 无斋鸽看僧"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比衬托手法,描绘了山寺中的生灵和自然界的和谐共处。猿猴在树上攀援,显示出一种自由自在,而鸽鸟则对寺庙内的事情不感兴趣,这既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超然,也表达了一种对僧侣生活的淡漠。

最后,"儒门自多事,来此复何能"两句,则是诗人对于儒家学派繁琐礼节和过度讨论的批评。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在这山中寺庙,也难以完全摆脱尘世的纷争和儒家的种种束缚。这里的"何能"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山中寺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于世俗纷争和过度礼节化的批评,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想要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登天台寺

一到天台寺,高低景旋生。

共僧岩上坐,见客海边行。

野色人耕破,山根浪打鸣。

忙时向闲处,不觉有闲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

石壁早闻僧说好,今来偏与我相宜。

有山有水堪吟处,无雨无风见景时。

渔父晚船分浦钓,牧童寒笛倚牛吹。

画人画得从他画,六幅应输八句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登灵山水阁贻钓者

江上见僧谁是了,修斋补衲日劳身。

未胜渔父闲垂钓,独背斜阳不采人。

纵有风波犹得睡,总无蓑笠始为贫。

瓦瓶盛酒瓷瓯酌,荻浦芦湾是要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登城有作

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遍看原上累累冢,曾是城中汲汲人。

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

一名一宦平生事,不放愁侵易过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