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过杨无敌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这座祠堂孤独地坐落在边关,连野草都懂得避开那血腥的痕迹。
一败并非全因战事无能,只是过于刚烈反而怕人言蜚语。
他本是为了中原的安宁而奔忙,曾赢得异国的尊重。
我想将你比作周子隐那样的隐士,诛杀叛徒能稍稍抚慰你的忠魂。

注释

祠:供奉神灵或先贤的场所。
关门:古代边关的城门。
血痕:战争留下的痕迹,也可能指牺牲者。
一败:一次失败。
战罪:因为战斗而犯下的错误。
太刚:过于刚强。
异域:指非本国的地方。
周子隐:虚构人物,可能象征隐居不仕的贤者。
诛彤:诛杀红色叛徒,可能象征清除敌人。
忠魂:忠诚者的灵魂,此处可能指已故的英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过杨无敌庙》中的第四首,诗人以杨无敌庙为背景,表达了对杨业这位英勇抗敌但命运多舛的将领的敬仰与感慨。诗中通过描绘祠庙的寂静和野草避开血痕的细节,渲染出一种荒凉而肃穆的气氛,暗示了杨业的悲剧性遭遇。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这两句描绘了庙宇地处偏远,只有孤独的祠堂和避开遗迹的野草,反映出杨业的孤寂以及战争的残酷。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诗人惋惜杨业的失败并非由于战技不精,而是因为过于刚直,以至于在人事斗争中遭受非议,这表达了对杨业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他不幸遭遇的同情。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诗人赞扬杨业本是为了保卫中原而战,他的英勇赢得了异域的尊重,这是对杨业忠诚和功绩的肯定。

最后,诗人以"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作结,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像周子隐那样,通过诗歌来纪念和安慰杨业这位忠魂,表达了对英雄的深深敬仰和哀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杨无敌庙的描绘和对杨业事迹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历史的反思,情感深沉,语言凝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其一)

独卧绳床已七年,往来殊复少萦缠。

心游幽阙乌飞处,身在中原山尽边。

梁市朝回尘满马,蜀江春近水浮天。

枉将眼界疑心界,不见中宵气浩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其二)

笑语相从正四人,不须嗟叹久离群。

及春煮菜过边郡,赐火煎茶约细君。

日暖山蹊冬未雪,寒生胡月夜无云。

明朝对饮思乡岭,夷汉封疆自此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其一)

北国亦知岐有夷,何尝烽火报惊危。

拥旃绝漠闻嘉语,缓带临边出好诗。

约我一樽迎嗣岁,待君三馆已多时。

从今无事唯须饮,文字声名人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其二)

平世功名路甚夷,不劳谈说更骑危。

早年拭目看成赋,近日收心闻琢诗。

古锦屡开新得句,敝貂方竞苦寒时。

南还欲向春风饮,塞柳凋枯恐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