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其一)

独卧绳床已七年,往来殊复少萦缠。

心游幽阙乌飞处,身在中原山尽边。

梁市朝回尘满马,蜀江春近水浮天。

枉将眼界疑心界,不见中宵气浩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我独自躺在简陋的床上已经七年,来来往往很少有牵挂。
我的心神游荡在那深邃的乌飞之处,而身体却还滞留在中原的山边尽头。
每次从朝廷归家,马匹都沾满了尘土,春天的蜀江边,水几乎与天空相接。
我错把眼前所见当作内心的界限,却忽略了深夜里那份浩然的气概。

注释

独卧:独自睡觉。
绳床:简陋的床。
七年:多年。
殊复:非常。
萦缠:牵挂。
心游:心神游荡。
幽阙:深邃的地方。
乌飞处:乌鸦飞翔的地方,象征远方或隐秘之地。
中原:中国的中部地区。
山尽边:山的尽头。
梁市:朝廷所在之地。
朝回:朝会归来。
尘满马:马匹沾满尘土,形容旅途劳顿。
蜀江:四川的江河。
水浮天:水天相接,形容江面开阔。
眼界:所见的世界。
心界:内心世界。
中宵:深夜。
气浩然:浩然正气。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其一)》中的片段。诗人以个人的独居生活和旅途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内心的游历与思考。

首句“独卧绳床已七年”,描绘了诗人长期在外任职,过着简朴的生活,已有七年时间。次句“往来殊复少萦缠”则暗示了诗人虽然频繁出使,但内心并未被琐事牵绊,显得洒脱自在。

“心游幽阙乌飞处”一句,通过想象自己心灵游荡于幽深的宫殿(暗指朝廷或理想世界),乌鸦飞翔的地方,展现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接下来,“身在中原山尽边”则点明了诗人实际身处的辽阔边疆之地。

“梁市朝回尘满马”写出了诗人归途中尘土飞扬,马匹疲惫的画面,寓言了旅途的艰辛。而“蜀江春近水浮天”则描绘了春天临近,江水仿佛与天空相接的壮丽景色,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最后两句“枉将眼界疑心界,不见中宵气浩然”表达了诗人反思,认为不应将眼前所见的局限视为全部,应有开阔的胸襟和气度,即使在深夜也能感受到浩然正气。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坚韧的品格和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其二)

笑语相从正四人,不须嗟叹久离群。

及春煮菜过边郡,赐火煎茶约细君。

日暖山蹊冬未雪,寒生胡月夜无云。

明朝对饮思乡岭,夷汉封疆自此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其一)

北国亦知岐有夷,何尝烽火报惊危。

拥旃绝漠闻嘉语,缓带临边出好诗。

约我一樽迎嗣岁,待君三馆已多时。

从今无事唯须饮,文字声名人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其二)

平世功名路甚夷,不劳谈说更骑危。

早年拭目看成赋,近日收心闻琢诗。

古锦屡开新得句,敝貂方竞苦寒时。

南还欲向春风饮,塞柳凋枯恐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春日寄内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槃生菜为谁挑。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