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其二)

笑语相从正四人,不须嗟叹久离群。

及春煮菜过边郡,赐火煎茶约细君。

日暖山蹊冬未雪,寒生胡月夜无云。

明朝对饮思乡岭,夷汉封疆自此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笑声相伴的正是四个人,无需感叹长久分离。
到了春天,煮菜越过边境的郡县,邀请妻子一起烹茶共度时光。
阳光温暖的小径上还未积雪,寒冷的夜晚胡地月亮无云照耀。
明天我们对酌于思乡岭,从此汉族与异族的边界划分明确。

注释

笑语相从:笑声相伴。
正四人:正是四个人。
嗟叹:感叹。
久离群:长久分离。
及春:到了春天。
煮菜:烹煮菜肴。
过边郡:越过边境的郡县。
赐火:邀请。
细君:妻子。
日暖:阳光温暖。
山蹊:山路。
冬未雪:还未积雪。
胡月:胡地的月亮。
无云:无云的天空。
明朝:明天。
对饮:对酌。
思乡岭:思乡的地方。
夷汉:汉族与异族。
自此分:从此划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人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与友人共度边关的场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首句“笑语相从正四人”,描绘了四位朋友在旅途中谈笑风生的画面,气氛和谐愉快。接着,“不须嗟叹久离群”表达了他们对暂时远离人群、投身使命的豁达态度,没有过多的哀怨。

“及春煮菜过边郡,赐火煎茶约细君”两句,通过春天煮菜、边地赐火煎茶的生活细节,展现了旅途中的简朴生活和对家人的思念。"细君"是对妻子的尊称,这里暗示了对家庭的牵挂。

“日暖山蹊冬未雪,寒生胡月夜无云”描绘了边塞的自然景象,冬日阳光照耀下山路温暖,夜晚胡地月光皎洁,但寒冷依旧,暗示了环境的艰苦。

最后一句“明朝对饮思乡岭,夷汉封疆自此分”点明了诗的主题,预想明日对饮时,他们会遥望故乡,感叹边疆的划分,流露出淡淡的忧国忧民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日常生活琐事为线索,寓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历史的感慨,展现了诗人作为使臣的使命感和对故土的深情。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其一)

北国亦知岐有夷,何尝烽火报惊危。

拥旃绝漠闻嘉语,缓带临边出好诗。

约我一樽迎嗣岁,待君三馆已多时。

从今无事唯须饮,文字声名人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二首(其二)

平世功名路甚夷,不劳谈说更骑危。

早年拭目看成赋,近日收心闻琢诗。

古锦屡开新得句,敝貂方竞苦寒时。

南还欲向春风饮,塞柳凋枯恐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春日寄内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槃生菜为谁挑。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奚君

奚君五亩宅,封户一成田。

故垒开都邑,遗民杂汉编。

不知臣仆贱,漫喜杀生权。

燕俗嗟犹在,婚姻未许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