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丹旐国西门,茅庐济水源。
官清贫似旧,名重殁犹存。
台阁传遗懿,交游拭泪痕。
君恩不改故,延赏遍诸孙。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哀悼傅银青所作的挽词第二首。诗人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傅银青的高尚品德和身后影响。"丹旐国西门",表达了傅银青的葬礼在国都西门外举行,暗示其地位显赫;"茅庐济水源"则借茅庐象征简朴生活,与济水相连,寓意其人品清廉如水。"官清贫似旧",赞扬傅银青即使身居高位,依然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名重殁犹存",说明他的名声和德行超越了生死,长久流传。
"台阁传遗懿",意指傅银青的美德在朝廷中得以传承,"交游拭泪痕"则表达了亲友对他的深深怀念和哀痛。最后两句"君恩不改故,延赏遍诸孙",表达了对傅银青家族的厚待,即尽管他已去世,但皇帝的恩典仍惠及他的子孙,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其家族的关怀。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充满敬仰和哀思的挽词,展现了傅银青生前的清廉和身后的影响,以及对他的家族的深情厚谊。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名自乌台发,恩从凤沼深。
盐梅和众口,金玉比诚心。
澹泊平生事,弥留一病侵。
遗言自无憾,朝野为沾襟。
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夏田已报七分熟,秋稼方忧十日乾。
好雨徐来不仓卒,天公似欲救艰难。
魃张鹰犬无遗力,社近鸡豚趁早寒。
老病随人幸一饱,炉香无语只长叹。
一旱经春夏已半,好雨通宵晓未收。
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农忧。
力耕仅足公家取,遗秉休违寡妇求。
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腾上欲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