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在龙安木蛇庵除夕微雪及晨未消作诗记之二首(其一)

终夕不自寐,老逐客愁长。

寒威正折绵,归梦不成往。

萧惊闻打窗,气势颇舂撞。

地炉对残缸,瓦沟集清响。

起看雪覆砌,秀色动屏帐。

归来檐溜滴,坐席初未暖。

乃知春草微,已出严凝上。

但馀檐卜林,落花和月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除夕之夜在龙安木蛇庵中所感受到的寒冷与孤独,以及对归家的渴望。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冬夜的静谧与寒冷,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

首句“终夕不自寐”,表达了诗人整夜难以入眠的状态,暗示了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接着,“老逐客愁长”一句,点明了诗人作为客居之人,年岁渐长,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寒威正折绵”描绘了冬夜的寒冷,即使穿着厚重的棉衣也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意。“归梦不成往”则表达了诗人无法实现归家之梦的无奈与失落。

接下来的几句,如“萧惊闻打窗,气势颇舂撞”,通过窗户被风吹得“舂撞”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寒冷。而“地炉对残缸,瓦沟集清响”则描绘了室内火炉的温暖与室外冰凉的对比,以及屋檐下积雪融化的声音,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

“起看雪覆砌,秀色动屏帐”一句,诗人从室内走出,看到外面的雪景,感受到了春天即将来临的生机与活力。而“归来檐溜滴,坐席初未暖”则再次强调了室内外温度的差异,以及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最后,“乃知春草微,已出严凝上”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尽管严冬还未完全过去,但春天的气息已经悄悄到来。“但馀檐卜林,落花和月赏”则以落花与月光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冬日夜晚图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观察与深刻感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生活细微变化的体悟。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予在龙安木蛇庵除夕微雪及晨未消作诗记之二首(其二)

元朝喜见雪,一室哗少长。

新年方下车,故岁已长往。

和诗如奕棋,时时作头撞。

知谁径寻我,东墙屐齿响。

正当稳靠蒲,移几就纸帐。

宿砚已生冰,呵笔藉和暖。

一片忽飞来,堕我诗卷上。

为置石鼎烹,茗饮聊同赏。

形式: 古风

龙安送宗上人游东吴

淮水送君春雨馀,刺舟断岸归匡庐。

江南别我秋天远,轻囊瘦策游西湖。

君去复来如社燕,我独留滞如贾胡。

牵衣觅诗亦不恶,怪君儿戏忘髭须。

平生千偈风雨快,约束万象如驱奴。

饥来一字不堪煮,乃知弄笔输耕锄。

不如寻我旧游处,武林清境天下无。

耐清不得却来此,作诗送君游上都。

形式: 古风

送充上人谒南山源禅师

老源缚屋矶山侧,庐山对门江水隔。

单丁住山二十年,一等栽田博饭吃。

诸方说禅如纺车,我口钝迟无气力。

屋头枯木自安禅,生铁脊梁钉椿直。

我昔东游曾见之,两颊温然笑涡出。

到今持梦渡杨澜,浪花漫天浩无极。

纷纷衲子饱眠卧,面如栀子衣领白。

年年江北与江南,谁肯端来寻此客。

爱君今人肺肠古,毛骨含秋眼睛碧。

能知此老端往寻,处处好山留不得。

作诗赠君终自愧,君去我留空叹惜。

形式: 古风

高安会谅师出诸公所惠诗求予为赋用祖原韵

黄尘踏遍江南岸,矫首无言对河汉。

故山有屋埋深云,一夜归心掣不断。

山舟日夜去无休,挽绳欲系惭无由。

纷纷世态真一梦,顾我所为如直钩。

绿锦江头识谅禅,倾坐高谈象帝先。

疑君即是僧太白,不然无乃真弥天。

仙风袭人欲轻举,天容道气出眉宇。

拥坐衣裳堕不收,山水怀云轻百补。

我今老倦亦慵参,去死正如三眠蚕。

相看一笑有佳约,他日同归五老庵。

人生真若屈伸肘,萍浮梗泛因邂逅。

料君有胆大于身,未应搜索因诗瘦。

閒亭夏木初垂阴,相逢还得同携手。

未见千首万丈光,先看七步才八斗。

形式: 古风